近日,37家中央企业与陕西省签署合作项目206个,范围涵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冶金等7大类,计划新增投资7000多亿元。
2011年,陕西国内生产总值超万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万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8245元和5028元,同比增长16.2%和22.5%。同时,煤炭产量突破4亿吨大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一油气大省;世界首座最高电压等级750千伏延安智能变电站建成投运;引汉济渭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全面启动;“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西安软件城项目开工奠基;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陕西正奋力赶超。
科技和生产结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陕西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然而,这个科教大省长期以来却未转变为经济强省,这种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被经济界称为“陕西现象”。为此,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多次强调,科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金钥匙”,要进一步释放科技潜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提高陕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是由西安光机所和几名归国留学人员共同创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3年多来,已开发生产百余款产品,形成年产各类半导体激光器20万件的能力,公司不仅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品牌,而且产品打入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陕西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仅在西安市,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和经济实体50个,建立有高校、科研院所参加的企业技术中心166个,工程技术中心20个,重点实验室30个;有75%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达3.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万件,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200亿元。
走进宝鸡中铁宝桥集团,不起眼的厂房里陈列着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道岔生产线。生产线上生产的,就是目前国内技术含量最高的350公里/小时客运专线道岔。正是依靠技术研发,中铁宝桥的年营业额从2000年的4亿元,跃升到如今的近30亿元。新技术、新设备、新产业流程的应用与探索凸显着陕西做大做强主导性产业、既要增加总量更要提升质量的长远目光。2011年,陕西八大支柱产业投资完成3116.4亿元,同比增长32.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2.1%。通过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陕西正从“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华丽转变。
1月6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与西安经济开发区战略合作签约,总投资56亿元建设12个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将形成集稀有金属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于一体,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业化功能园区。根据双方协议,经开区将成为西北有色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而有色院则充分依托所属专业机构,把稀有金属领域研发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关键环节业务向基地延伸,同时发挥行业影响力,整合国内外稀有金属行业的科技资源向基地聚集。
在陕西,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科技与生产结合的主要基地,2011年,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出口创汇额分别占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25%、33%和69%。以基地为载体,在西安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在宝鸡形成了以钛及钛合金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杨凌形成了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产业集群。
一市一策,多极带动多元发展
串联东西,横跨南北,特殊的地理格局和资源分布不均衡长期以来一直是阻碍陕西大跨步发展的瓶颈。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发展方针,我们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大思路。”
作为陕西的“金腰带”,八百里关中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经济总量占全省62.3%,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关中天水经济区确定了“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的发展战略。西咸新区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的要求,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板块为目标,努力做好“谋篇、布局、蓄势”三篇大文章。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军说,西咸新区所属的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五个组团目前已经呈现出五龙舞西咸、五城赛变化的强劲发展势头。
陕北,长期以来承载着国家实施煤电东送、油气服务全国等战略重任。“陕西不仅仅要送煤送电,更要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做大做强。”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说。立足于推进地区持续发展,在深入实施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基础上,陕北加快实现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不仅成功开发了煤制烯烃一代二代技术,正在进行煤制芳烃中试技术,还成功引进了世界单体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使得煤炭综合转化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地处秦巴山水之间的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最偏远的安康紫阳县,仅种茶年产值就高达6亿元,综合收入10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的发展活力获得最大释放。许多城市发挥比较优势,走上阳关大道。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延安城乡统筹、杨凌农业科技创新、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
强基固本,眼光投向未来
2011年12月8日,陕西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汉(江)济渭(河)工程全面启动,工程规划将汉江水穿越秦岭调入渭河支流黑河东侧的黄池沟,供水区域涵盖关中核心地区。陕西省发改委投资处处长张刘俊告诉记者,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关中近1400万人将喝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还将归还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
渭河安澜,是三秦人民渴盼了半个世纪的梦。2011年2月,总投资607亿元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拉开序幕。接着,陕西又出台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投资80亿元从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等多方面治理渭河。按照规划,全河加宽堤防144.2公里,整治工程总投资为248.1亿元,主要由政府财政资金解决,而河道水面景观、滩区生态公园、健身运动场所及经济产业等工程的358.7亿元,则通过市场方式解决。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赵振武说:“企业去承担一部分河段的绿化景观、生态公园、运动场所的投资,这部分土地的升值空间就是对他们的回报。”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今天的投资重点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点。”由此思路,陕西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工程、农田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陕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去年,农业投资完成122.8亿元,同比增长98.7%,高于全省投资增速69.3个百分点;水利投资完成158.75亿元,同比增长90.5%,高于全省投资增速60.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