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希望所在。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因为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条件,决定着社会总需求扩张的快慢。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当今正在实施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加大环保建设的投入,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对于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提升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极大。
应该说推进城市化发展将给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影响。从许多国家发展的实践看,城市化大都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同工业化的水平是相当的,即:工业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什么样的比重,城市化的水平也大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预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必将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劳动和生活,使人口急剧增长,不仅给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等资源消耗加重负担,而且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又有大量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极易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不难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适应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需要。
一是要抓好城市规划,特别是把握好城市发展的生态和环境规律,对城市作出符合生态和环境规律的系统规划,并努力加以实施。城市化发展要实现从传统性的经济开发向现代化的生态建设转变。因此,随着城市迅速向周围拓展和延伸,新开发的市区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防止一些经济开发商为利益所驱动,过多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形成具有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
二是要优化好产业结构。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0%以上,为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坚决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三是要调整好工业布局。应当看到,加速城市化进程也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工业体系将面临一个较大的结构调整,这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此,我们要抓住城市化发展契机,把工业的重心移向新区和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区,将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按照不同企业划分不同的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布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得以更好地进行污染物的总量消减。
四是要开发好清洁能源。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燃料结构,提高市区工业气化率。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大力普及城市煤气,对新被划入城区的农村也要发展煤气,逐步禁止燃烧容易产生烟雾的秸秆、草等,以解决分散的大气污染问题。新建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还要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充分利用电能和太阳能等,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五是要完善好基础设施。应当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确保达到二级以上处理能力。此外,还要选择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增强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六是积极建设小城镇。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以大批小城镇的发展为基础的,只有以中小城市为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构成的金字塔结构,才能形成现代化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城市体系,城市环境问题也就易于解决。不少发展中国家把人口过多地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结果带来难以解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局面来看,不少大中城市在不断扩张,对环境造成了愈来愈大的压力,建设小城镇是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因此要根据我国现有城市体系,有选择地积极发展少量综合性的特大型城市,有条件的发展成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提升社会经济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扩大就业的能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群,特别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以小城市和部分建制镇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七是要走建设生态城市之路。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符合系统。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走建设生态城市之路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