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早八点,开滦集团铁拓重机公司机货车间的大厂房内一片欢腾:10、9、8、7、6……随着在场人员的倒计时欢呼,8名参加试验的人员从舱体内走出,宣布了河北省首台矿用救生舱载人试验106小时,获得成功!这个在我国第一次模拟矿井下环境、第一次由煤炭企业生产的救生舱,经过106小时的试验,一切数据正常,达到了预期目的,为明年我国全面推广和使用以及改进救生舱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数据支撑。
2010年7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2013年前,所有煤矿都要安装紧急避险系统(含“救生舱”)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即在未来3年内,全国所有煤矿都必须安装“救生舱”。
2010年10月,开滦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就合作开发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产品签订了框架协议。
2011年2月,开滦集团铁拓重机公司完成了KJYF-96/12矿用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制造。2011年5月,按产品企业标准及试验验收大纲的要求,完成了救生舱的厂内试验。
2011年11月,完成真人24小时综合实验。
2012年2月,依据现有救生舱主流技术,将KJYF-96/12矿用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相变制冷空调改换为南京韩威制冷的CO2空调及净化系统,由于改换技术后,需携带大量CO2气瓶,占用了生存舱空间,因此在不改变原救生舱结构的基础上,将救生舱额定人数减少到8人,即KJYF-96/8矿用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
2012年3月,救生舱改造完成,并重新进行了试验验证。
载人试验主要是在人进入舱内后,通过模拟井下避险条件,体验人对舱内环境的生存适应性,同时对舱内压力、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氧含量等相关技术数据进行测试,检测救生舱是否能达到设计标准,能否满足井下避险要求。
2012年10月14日22点,由8名人员组成的载人试验小分队满怀信心地进入舱内,开始了长达四天五夜106小时的人体试验。
10月19日上午8点开仓后,第一个出舱的开滦铁拓公司职工许幸有与前来迎接的妻子紧紧拥抱,他说,经过100多个小时的试验,身体没有问题,精神状态良好,舱内的基本条件不错。
铁拓公司质检中心工程师逯学浦表示,在里边有吃有喝,呼吸顺畅,休息也没问题,感觉试验非常成功。
在8点整的时候,实验的数据搜集就已经结束了,在稍做调整之后,八名实验员在科研人员、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家属的共同期待之下,已经成功的走出了舱体,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经历了106个小时,8位实验员看上去有点疲惫,但状态还是非常不错,整个实验也是非常成功。
这个救生舱长9.82米、宽1.5米、高1.9米,额定载员8人,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最长防护是时间大于120小时。在舱内,配备了食品、饮用水以及氧气自救器、急救箱、灭火器、应急照明还有人体排泄物收集器等等这样一些设备。
这次实验的救生舱能够为避险矿工提供生活给养,并且能够抵御二次爆炸冲击,为避险人员赢得较长一个生存时间。同时通过舱内观察、通讯设备,可以引导外界及时进行救援。实验的成功,结束了以前做的都是以救生舱为载体做的,没有模拟井下巷道的一个环境,模拟的就是井下巷道发生爆炸之后一个温度、各种气体含量情况,可以说这为明年我国全面推广和使用以及改进救生舱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数据支撑。
“KJYF-96/8型矿用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主研发人、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研究所技术科科长褚旭东,在完成试验后总结说:“通过这次载人试验,我们所有的测试项目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特别是我们独有的气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吸收器系统,经受了实践的考验,这也是我们实验成功的关键。”
这次进行的106小时救生舱载人试验,就是模拟矿井灾害环境中救生舱的综合性能试验,KJYF-96/8矿用可移动式硬体救生舱,采用无电型设计,配备供气、供氧、环境监测、通讯、空调净化一体机等设备,系统配套齐全,具有抗冲击能力强、操作、维护简单,便于移动、安装等特点,可以满足矿井救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