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造一流企业 中联成行业改制典范

 //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12-13 11:31:25  兰格钢铁
    “发展才是硬道理,崛起的中国将主导新世纪”,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是表述到。

    1992年9月28日,当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坚定地走出体制、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生存路径,一场破茧成蝶的嬗变从此波澜壮阔,由此折射出中国企业改革的全景式历程。

    曾经筚路蓝缕,始终不屈不挠;曾经饱受磨难,依然矢志不渝……那是一种至诚无息的大气象,那是一种博厚悠远的大格局。20年后的今天,这家杰出企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的脊梁;一个世界的中联,正以包容、共享、责任的姿态融入国际!

    中联重科科研体制改革的历史“话外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建设是响彻神州大地的主旋律。工程机械领域的大量洋品牌、洋设备,随之涌入中国市场,占据中国工地,“主导”中国建设。“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中国?”在国家建机行业唯一的应用开发和归口院所内,数十年的科技积淀虽然丰厚,却没有化为产业报国的实践,始终难以释怀的使命感,锥刺着这群知识分子的神经。

    先有科技的产业化,才有产业的科技化!这便是知识分子报国的逻辑。

    谁曾想到,创业伊始这个群体只有8人,50万元的启动资金全部是借来的;但是,满腔的赤诚和热血是自己的,光荣的梦想是自己的。而又有谁曾想到,20年后,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七的中国企业,正是当年这家孱弱的院办企业,率先出海的是它,率先实现技术登顶的是它,率先折服欧洲人的还是它!

    任何一场伟大的变革,都不会孤立于其历史阶段。

    当以詹纯新为核心的创业者们深情地赋予了它“中联”这个名字时,它表达的不仅是知识分子产业报国的逻辑,更承载着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历史脉动。

    1993年,我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在中联诞生。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奠定了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雄厚的技术基础,成为行业众多后起之秀竞相模仿的典范。

    国家队的名号,并非只是与血统有关,更是市场拥戴的番号;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并非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气概。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的历史根脉,在市场化改革中,向下扎根,愈加根系深厚;向上登高,愈加枝繁叶茂。

    20年里,曾经的国际技术壁垒被逐一击破;曾经的国际标杆被逐一超越。中联在涉足的所有技术领域启动“蓝色计划”,研发出了一大批标杆性产品,覆盖了工程机械行业13大产品系列;而且,在每一个系列,都有全球最高尖的核心技术精彩呈现。

    20年里,中联平均每1.5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产品诞生,6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贡献,专利申请量达3314件,发明专利占比逾30%。这个全球产品链最多元、最齐备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成为名符其实的全能冠军。

    从科研院所到跨国集团:“知本主义”的新实践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自进入新千年以来,以IT企业为首的新兴行业的指数式增长已经佐证了“知本主义”时代的来临。

    “即使对于准入门槛高,资本密集型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科技与创新所代表的知识的力量仍然也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决定性因素。而如何更好的将知识转化为产品与资本,实现'知本为王’?中联重科通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通过企业体制与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

    1992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时任科研副院长,面对研究所困境,詹董认识到,技术必须通过企业化与市场联系起来,才能转化为产品与资本,从而打破眼下困境。是年9月,中联重科成立;次年,实现230万利润;至1996年,销售收入过亿,中联重科迈出了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变的第一步。

    1996年,当“一院两制”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企业员工论资排辈的恶习使中联重科开始显露“国企早老症”时,詹纯新与管理层一起果断“转舵”:通过公司机构精简整编,全员竞聘上岗以及定岗工资制度的实施,使中联重科开始摆脱旧有的国企恶习,向具有竞争力的正规现代化企业迈进。

    2000年,中联重科成功上市;2006年,中联重科引入弘毅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2007年,中联重科收购大股东建机院经营性资产。至此,中联重科彻底完成了从科研院所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

    2008年,通过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中联重科由此成为一家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跨国集团。

    至2011年,中联重科的营业收入已达848亿元,利税近120亿元,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七。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正是以詹纯新为首的中联重科管理层,通过对于市场发展的洞察与把握,随之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才使科研成果从院所的'故纸堆’最终转化为一家营收近千亿的国际化集团,从而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为业内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条出路。”工程机械协会的专家如是评论道。

    改革与创新:支撑中联重科未来发展的“永动机”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70次谈及改革。改革,仍将是中国社会永恒的主题。

    而对科技体制的改革,也从未停止步伐。在今年7月通过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将科研体制改革推向深入。置身于历史长河来解读中联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撑起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一片天,奠定了长沙作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更在于它通过持续的变革,把一个科研院所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为中国科研院所改制以及中国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标本价值的成功范例。

    因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强劲崛起,一个多极、多元、多彩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时代已经来临!成为“世界级”企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已不再是梦想。而中联的全球化战略则正从“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四个维度上,实现着与“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的全面对接,大步迈入又一个持续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全球为我所用,我为全球制造”的中联产业进军路线图上,收购CIFA只是序曲,联手高盛只是前奏,论道哈佛只是起点……中联的世界级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全球前三。而且,一个硬性的指标惹人注目:未来30%-50%以上的产品和销售,将均由非中国市场实现。

    摊开世界版图就会发现,中联正在布一个“世界局”。局之精巧,可能要假以时日才令人恍悟,但触角已然伸展:研发中心已覆盖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生产基地覆盖NFTA(北美自由贸易区)、EU(欧盟)、ASEAN(东盟)、东南亚;全球销售、代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息化业务网络,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17个事业部、15个产业园构成的庞大产业集群,正以千帆竞发的浩荡雄姿,驶向蔚蓝,挺进全球。

    未来皆源于思想,文明皆基于责任。思想与责任的叠加,是成就伟大的脊梁。而脊梁,意味着前景和希望。也许最精彩的演绎才刚刚开始,最璀璨的辉煌还没有降临,但一个时代已然扑面而来。

    这个属于世界的中国时代,一定是由一个个融入世界的中国企业肇始。20年,中联人心怀着中国知识分子产业报国的梦想,成就了一个行业,开创了一个时代;20年,可以是短暂的一瞬,但也可以因被历史记载而成为永恒。中联重科必将继续擎起科研体制改革的旗帜,以全球舞台为纸,以国际化战略为笔,描画更为壮阔的画卷,为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地位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的恩怨江湖
  • 中联重科获得“最佳企业公民”称号 受肯定
  • 中联重科助力亚洲最大氯化钾生产基地开发
  • 高盛:机械业估值上调 升中联重科目标2%
  • 三一重工利润陡降或被中联重科超越
  • 中联重科大吨位汽车起重机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 中联重科60方底盘取力车载泵上装顺利下线
  • 中联重科高质量混凝土机械公司总装车间下线
  • 中联重科20年股份化路径
  •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馆正式开馆 两创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