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报道
“京通快速上下班时间堵得要命,通州就是修了个睡城。”一位城市规划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是现在通州面临的大问题。
不过,随着通州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丰富,这种现象可能会逐步改变。北京新东站即将在通州建设,这将给通州带来新的机遇。
即将开工建设的京唐城际铁路将从北京新东站出发,穿越河北廊坊、天津宝坻,最终抵达河北唐山。由于通州邻近津冀两地的区位优势,依托北京新东站建设高铁新城,除了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外,还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今年7月份,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北京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提出“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这一地区将承载更多城市功能。随着北京新东站的建设,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与城市一体化开发,将明显改善通州的交通出行,并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用TOD模式打造副中心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日前透露,根据三地交通一体化的规划,京唐城际铁路有望年底开工建设。这条线路全长约153公里,从通州出发,在廊坊北三县燕郊、大厂、香河分别设站,同时在天津宝坻、河北唐山等地都设有站点。在新的京津冀轨道网建设过程中,将融合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理念,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品质首先在于人,以人的活动,满足人的出行,来更好地构建一个新的城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前的城市规划和管理都简单地把城市当做实体空间,忽视了人,TOD模式是为公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而不是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也开始注重发挥轨道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与区域轨道线网和枢纽站的统筹布局与构建。同时,围绕公共交通设施,在旧城开始城市空间再优化和城市更新,通过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改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而在通州这样新开发的市区,则在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考虑城市开发问题。
“我们要利用新北京东站的一体化开发,和通州行政副中心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紧密的衔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在第二届城市交通综合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为沿线区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引导居住、就业沿着交通的骨干线和重要节点发生新的集聚。借助轨道交通的拉动力,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结构重组、升级改造,使城市结构合理调整。
依托北京新东站,通州的城市发展将与高铁这种便捷的交通方式相结合,进行一体化开发。在这里打造高铁新城不像别的地方担心客流量少,担心产业空心化。随着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和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通州的人口和产业集聚速度正在加快,高铁新城的建设也将加速这一趋势,从而打造真正的城市副中心。
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
对于通州建设高铁新城来说,其意义并非局限在本地,随着将来副中心的成熟,这一地区也将对周边的廊坊、宝坻等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部的桥头堡。
此外,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扩展,京津冀区域城市群将形成2小时以内的高铁通勤圈,为区域间更为频繁密切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根据京津冀城地区城际线网规划,2020年城际线网规模将达到1355公里,其中新建1034公里;2030年城际线网规模达到3172公里,其中新建1817公里。随着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这一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目前来看结合京津冀城际铁路网,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各沿线城市,主要中心城市和城市主团,次中心城市的客流需求。”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京津冀城际线网将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通州高铁站,这个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对周边的人口吸引力加强,从而为北京核心区域分流部分人口。人气的提升也会带来产业的集聚,围绕人们的出行消费,各种餐饮、零售产业将会在这一区域集聚。这种效应再扩大,以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推进,高铁新城将会吸引文化、商务、金融等产业集聚,这也是目前通州产业发展趋势。
在高铁时代,这种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是双向的,随着通州的发展壮大,将逐步产生外溢效应,带动高铁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比如有些企业如果希望降低成本,则会选择廊坊、宝坻等周边区域,坐高铁半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可以到达北京,这也会增加企业的搬迁意愿。
从产业结构上看,通州与廊坊的北三县存在一定互补性,虽然这一地区都被诟病为睡城,但城市功能与发展水平仍存在差异。廊坊北三县以会展、家具等业态为主,而通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发展较好,如果二者在产业上找到互补性,并形成一定的分工体系,将为京津冀城市群的良性发展创造新的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