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5日,在2021年安徽省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中,合肥市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在团体赛和个人赛的三个参赛工种比赛中,均获第一名。 多年培育,厚植产业基础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造方式工业化的主要路径,装配式建筑通过标准化工序取代粗放式管理,机械化作业取代手工操作,工厂化生产取代现场作业,地面性作业取代高空生产,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减少使用后期维护成本。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推广建筑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已逐步形成项目引领、重点突破、以点面带的良性发展格局;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7年,合肥市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市共获批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1个。 2018-2020年间,27个项目先后被列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面积达到365.5万平方米。蜀山公租房、滨湖沁园安置房均为全国同时期体量最大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央公馆项目获得住建部2020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175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近50%;今年上半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77.78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同比增长70%以上。 持续发力,强化政策驱动 工业化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绿色建造的发展目标,是一场生产方式的转型。为加速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合肥市坚持政策引领,注重激发市场内在动力,不断出台创新举措。 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合肥市审时度势,率先推行“1+5”建造模式(即“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模板+专业化队伍+绿色建筑”);率先提出装配式商品房给予容积率奖励、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给予现金补贴;率先成立装配式建筑专家库,常年开展装配式建筑专家“一对一”进工厂进工地活动;率先修订装配率计算方法,增加创新技术、信息化、工业化等方面分值;率先编制多个技术标准体系,其中《装配式住宅统一模数标准》被认定为长三角一体化推荐标准;率先实施目录管理,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企业开展日常动态考核并进行企业年度综合评价排名等。 近期,合肥市着力推行装配式建筑驻厂监造模式,出台了《装配式建筑驻厂监造实施指南(试行)》,为全国该领域内首个专项指导性文件!让建造者成为监造者,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持续的政策扶持和鲜明的导向引领,推动了合肥市装配式建造企业合作更加紧密,创新更具协同,产业更显体系。 精心组织,顶格推进实施 展示“工匠精神”,检验技能水平。作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规格最高、参与范围最广的赛事,2021年安徽省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设置了构件制作、构件装配、灌浆三个项目的决赛,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共58支代表队156名选手参加角逐。 市城乡建设局高度重视此次参赛工作的组织指导。召开动员会、誓师大会,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多次召集参与各方认真筹划,拟定集训实施方案,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实地督导训练,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通过市赛选拔,从36支队伍中遴选出18支,组建了合肥市代表队。赛前准备阶段,分管领导挂帅,一线指导督查备训备赛;参赛期间,合肥市参赛团队统一队服,制作队旗,体现必胜信心,展示合肥风采。在为期两天的赛程中,合肥市代表队参赛人员以精湛的技艺,高水平地展现了合肥市“大湖名城风采”,一举囊括构件制作、构件装配、灌浆三个参赛工种中团体赛和个人赛的所有“第一”!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劳动力依赖、减少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水排放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支撑,是推动城乡绿色发展的战略抓手,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合肥市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建筑工人技能培训和竞赛,不断提升建筑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装配式建筑人才队伍,推动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再上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