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速滑馆正式对媒体开放,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进行速度滑冰项目比赛。“这个场馆棒极了,环境是全新的,冰面很不错,我们还会再来训练!”意大利队队员洛洛布里吉达刚来到北京就启动训练,作为首支来到国家速滑馆训练的队伍,队员们都对“冰丝带”赞不绝口。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国家速滑馆以“冰”和“速度”为设计主题,称为“冰丝带”。22根玻璃及钢组成的“丝带”飞旋飘逸,宛如运动员在冰面上飞速滑行留下的痕迹,也体现出冰上比赛竞争的精彩与激烈。“22”同时也呼应着北京冬奥会举办年份,在场馆里留下时间印记。 作为国家速滑馆的设计方,北京建院把建筑艺术和工程设计有机结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建筑行业的高超水平和巨大潜力。工艺美学与工程技术融合的“冰丝带”造型、替代传统钢结构的索网屋面、数字化生产与装配技术……北京建院研发了完整的冰上场馆可持续技术体系,在空间塑形、结构性能、围护体系、制冰系统、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用科技创新精神把速滑项目的“速度与激情”刻进场馆里。 据介绍,国家速滑馆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践行节能、低碳原则,打造首例绿建三星冰上竞赛场馆。秉承“绿色冬奥”理念,从建筑功能出发,建立紧凑集约的冰场空间以控制建筑体积,将控制制冰运行能耗作为可持续策略的首要目标。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郑方告诉记者,“比赛大厅的空间形态和容积大小是冰场环境控制和运行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空间容积越小,就越容易实现冰场比赛环境的精准控制和制冰能耗的节约运行。”他表示,国家速滑馆选择马鞍形双曲面的屋顶形式,和简单的平屋顶相比,缩减了超过30%的非必要室内空间,并将约75%的建筑面积设置于地下空间,大大节省了幕墙、屋面等外围护结构的面积和规模,同时实现了绿色节能的建设和运行。 此外,北京建院在国家速滑馆设计中,采用了索网结构、金属屋面、单元幕墙等轻质结构与围护体系以实现节材目标。比赛大厅围绕速滑冰面场地和观众看台设置外倾20°的碗形曲面隔墙体系,包含在其中的斜向看台柱作为结构体系的主要基础性支撑,在其顶部设巨型环桁架。桁架内侧张拉单层双向正交索网屋面,外侧斜拉索结构曲面玻璃幕墙,形成受力均衡合理、轻质高效的结构体系,塑造了宏伟、充满动感的内部空间,在空间效果和结构性能完美结合的同时,实现了节约用材。 冰丝带设计首次采用了金属单元柔性屋面和冰丝带幕墙系统,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体育馆。为适应柔性结构的变形,新型金属单元柔性屋面体系进行了诸多技术和材料方面的创新,解决了与索网结构配套使用的围护系统柔性变形技术难题,填补了装配式模块化屋面系统的空白。 为应对“冰丝带”特殊的造型要求,北京建院研发了单索支承异面网壳结构体系。在椭圆平面轨迹上,采用由多个平段、曲段组合的典型断面放样,并使用统一半径的弯弧玻璃和平板玻璃板块组合,由3360块曲面和平板玻璃平曲耦合形成自由曲面;结合节能、安全要求,实现高标准的曲面玻璃幕墙工艺和性能,推动建筑幕墙行业技术进步,创造了建筑工艺美学新高度。 国家速滑馆还实现了首例全冰面设计。“速滑比赛场地按照国际滑联(ISU)标准设置400m赛道。通过冰面分区控制,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五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要求,也可以实现各分区同时制冰,形成一整块完整的大型冰面,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冰面之一。”郑方告诉记者,其总面积约1.15万平方米,赛后能够实现20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北京建院的工程师为国家速滑馆建设“最强大脑”,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数字孪生集成平台,实现全方位运动数据服务、智慧化建筑管理,支撑智慧观赛服务,筑就冬奥赛场全新的智慧场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