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兰格首页 >钢结构政策与技术 >钢结构政策与技术

【钢结构.技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矗立上海滩百年

 https://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22/3/7 9:04:32  兰格钢铁
    

上海地标建筑“外白渡桥”,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也是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

1843年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次年英国驻沪乔治·巴富尔就从广州出发前往上海。

1843年11月8日,巴富尔一行到达上海后,就开始谋划办理租地事宜。他的眼光非常好,认为将来上海必定会成为一座商业繁荣的港口城市,于是他选择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口的地块,并着手建造英国领馆,尽管在当时那里只是一片滩涂。

1856年

诚如巴富尔所料想的一样,苏州河两岸的商贸逐渐繁荣起来,可当时苏州河上并没有桥梁,百姓往来只能依靠渡船。

这时,有一个名叫威尔斯的英国人认为有利可图,于1856年在靠近外摆渡处(今外白渡桥近段)投资建造了一座大木桥,并将其命名为“威尔斯桥”,也称“洋桥”。

由于威尔斯桥地处外摆渡口,上海人便称之为“外摆渡桥”。

商人盈利本无可厚非,但外国人过桥免费,而中国人过桥却要付税。这种歧视性的收税规定,引起上海华人市民的公愤,纷纷抗议要求取消过桥税。

1873年

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在威尔斯桥旁另建了一座长约117米,宽约12米的木质浮桥。因桥毗邻外滩公园,故取名“公园桥”。

老百姓过桥不再付钱,可“白渡”苏州河,遂将“摆”字改为“白”字,称其为“外白渡桥”。

随后,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估价收购,这座仅使用17年的“洋桥”也被拆除。

1907年

1885年,由于外白渡木质浮桥早已破旧不堪,工部局想重新修建。

由于当时主要的公共交通除了人力车,还有有轨电车,木桥无法铺设电车轨道,所以决定另建一座钢铁桥。

1907年12月29日新桥竣工,这是上海第一座用钢材筑起的桥。

现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当年新桥落成时的纪念铜牌,可以看到,当时它的官方名称还是沿用了“公园桥”的名字。但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人民,却依旧叫它“外白渡桥”。

1953年

1953年,上海市工务局负责对外白渡桥进行了维修,想为这座桥立块中文桥名牌。

那时,徐家基是工务局一位年轻的科员,他写得一手好字,在局内小有名气,接到任务后,他就在办公室在旧报纸上写了“外白渡桥”四个魏碑大字。

写好后,也没有署名,便请石匠刻成了石碑。从此,“外白渡桥”就有了它的中文铭牌。

2008年

2008年3月,外白渡桥迎来百年来最大一次整修,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工程师们并不是在原地修复,而是用驳船将上部钢桁梁逐跨移出,送至上海船厂大修。

在大修期间,为了恢复1907年的风格,还特地在人行道上重新铺设龙脑香木板。

2009年4月,修复一新的外白渡桥南北两跨成功复位,重新“上岗”。

如今在外白渡桥西岸的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已经成为附近酒店的一部分,但是东岸的那座小白楼,即1914年落成的俄罗斯总领馆,却是熠熠生辉。

180年间,外白渡桥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飞跃,它也将继续守护上海的和平与发展。

苏州河横贯上海市区,把上海市区分割为“浜南”和“浜北”,苏州河很宽,有明显的潮涨潮落,在苏州河上建设桥梁,耗资巨大、工程艰难,所以,近代以前的苏州河上没有桥梁,过江依赖摆渡。

清末的苏州河

上海东濒大海,江河东流注入大海,于是,上海地名用语习惯,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下游称之为“外”,在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第一个渡口称之为“外摆渡”,又叫“头摆渡”,第二个渡口叫“里摆渡”,在沪方言中,“摆”与“白”“坝”的读音接近,于是往往讹为“外白渡”“头坝渡”等,如现在的外白渡桥南堍,吴淞路西侧有一条叫“头坝路”的小路,就是历史上“头坝渡”留下的遗迹,今天复兴东路黄浦江边有一条“老白渡路”,则是以原来的“老摆渡”得名的。

近代以前,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人口不多,人们对过江的需求不高,渡船足以应付。近代以后,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洋泾浜以北、苏州河以南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建立。1863年,英租界和美租界宣布合并,称“英美租界”,不过,人们仍然习惯把苏州河南岸的租界称之为“英租界”,北岸的租界称之为“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

租界的城市建设很快,不久,苏州河北岸的虹口美租界就成为人口稠密的市区,要求过江的人越来越多,小船摆渡早已经跟不上形势,必须在苏州河上建设桥梁。

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

——外摆渡桥

大约在1855年,一个叫威尔斯( Wills)英国人在上海成立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Soochow Creek Bridge Company),向工部局申请建造跨苏州河的桥梁,得到了工部局的批准。这个工程于1855年12月动工,于次年10月建成,桥为木结构,长394英尺,总造价为14500元。由于当时建桥的水平和能力实在太差,据记载,当时为桥梁打桩时,桩子刚打下去就见不到影子了,还是中国的工匠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数根桩子相接,使之成为一根更大的桩子,直接一下子打入河底。

工部局兴建的新木桥

由于苏州河是上海与内地航运的主要通道,每天有大量的船只进出苏州河与黄浦江,在筑桥时,上海道就多次申明,该桥的高度必须保证船只在涨潮时能自由通过,而当时威尔斯公司的资本和能力,根本无法建造这样高的桥,于是,桥梁设计为活动桥,就是所谓的“吊桥”,无船时放下桥板通人,有船时,升起桥板放船。

这座由威尔斯公司营建的桥,英文名称为Wills Bridge,中国人汉译为“威记桥”(Wei-kee),因为它在原外摆渡口附近,又被叫作“外摆渡桥”,后来以讹传讹被称作“外白渡桥”。

最早的威尔斯桥

威尔斯桥的建成,对苏州河北岸虹口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在外摆渡靠摆渡为生的船民而言,桥梁抢了摆渡的生意,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们通过努力,试图让上海地方政府出面阻止建桥,当然,没什么用。上海道则担心因船民的捣乱而引起外事纠纷,就通过上海最大的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协调此事,后来,四明公所把那些船民安置到黄浦江的各个渡口,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头摆渡百官码头船户兰盆会助款入四明公所碑》等旧碑拓片,记录了四明公所处理头摆渡船民这件事的过程和结果。

1873年的外白渡桥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威尔斯桥属商业性质,过桥要交费。收费标准是:行人过桥,每次每人5文,车辆加倍,同时发放过桥月票和年票,车辆月票每月纹银1两,年票5两。由于往返苏州河两岸的人数相当多,威尔斯公司的盈利是相当不错的。十几年后,因造桥时投资就不是很足,威尔斯公司又没有追加投资进行加固维修,桥面出现了倾斜开裂,工部局曾多次通知威尔斯公司,要求他们立即予以处理,但威尔斯公司不愿拿出盈利进行大修。

1875年,工部局一方面加固桥梁,限制通行,另一方面在原桥的边上另建一桥。新桥委托英商有恒洋行(Whitfield & Kingsmill)建筑师金斯密(Thomas.W.Kingsmill)承担设计。这时,上海已经开埠三十余年,租界的经济实力有所增长,不少西方的持证建筑师进入上海,建桥水平有所提高。

新桥吸取了“威尔斯桥”的教训,不再设计为吊桥,而是提高了桥身的高度。新桥建成后,即将原威尔斯桥拆除了。

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外白渡桥

因为新桥坐落在刚建成的外滩花园之侧,就被叫作“花园桥”( Garden Bridge),但上海人仍习惯称它为“外摆渡桥”。

如1923年出版《上海指南》在介绍“西人花园”(即外滩花园)时讲:

“园在外摆渡桥畔,临黄浦。”

新桥是工部局动用市政建设款兴建的,过桥就不再收费了。

有人认为,沪方言中“白”有不劳而得的意义,如不出钱看戏叫作“看白戏”,不出钱而获得食物叫做“吃白食”,直到今天,俚语还有“白吃不白吃”之说,由于原来过桥收费,如今过桥不收费,于是,“外摆渡桥”被上海人叫作“外白渡桥”。

此仅仅是传言,是一个“故事”而已。

从木桥到钢质桁架桥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外白渡桥也是最早为了通行有轨电车而建造的钢质桁架桥。

早在1895年5月,美国人亨脱(L.F.T.Hunt)就向租界工部局提交了一份报告,申请在上海开通有轨电车,工部局将这份报告递交纳税人会议讨论。当时,人们对电以及电车的了解不多,不知道铺设轨道、开通电车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对这份报告的讨论拖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海外滩旧貌

上海的英商自来水公司闻此消息后,他们担心铺设轨道和开通电车会损坏地下管道,于是立即致函工部局,申明,如果工部局同意开通电车,就必须保证自来水公司的地下管道的安全,否则,他们对日后供水方面出现的问题概不负责。

当亨脱得知他的申请有可能因自来水公司的阻力而被否决,立即又打了一份报告,同意在铺筑营运性有轨电车轨道之前,先出资15万元筑一条长度2公里的试验性铁轨,以便让自来水公司认识到铁轨不会损坏地下自来水管。租界的纳税人会议实在弄不清电车会对自来水管带来多大影响,更担心当亨脱投资15万元筑试运性铁轨后,自来水公司依然反对铺设轨道,其后果就不好收拾了,于是在1896年3月,做出正式的答复——暂时不批准亨脱的申请。

1896年9月,法国人罗发(A. Rouffort)代表轨道建筑总公司(General Company of Railway with Narrow Gange)向法租界公董局提交了一份十分详细的申请书,要求在法租界开通有轨电车,几乎同时,英国人蒙尼脱(Louis Moniot)也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交了申请。

实际上,城市的轨道电车已经在欧洲的大城市开通了多年,事实证明,合理铺设轨道和开通电车,并不会损坏地下水管,于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联合邀请了部分工程师,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讨论在上海开通有轨电车之事。他们形成了一个关于在上海开通有轨电车及招标办法的书面意见,分别送到伦敦、巴黎、柏林的有关机构,同时又提交租界纳税人会议讨论,经多方面认可,终于通过了在租界开通电车一事。

1905年3月,上海公共租界为铺设轨道、开通电车之事进行招标,有四家外国公司参加投标,最后 Brush Electric Co.(勃勒虚电气公司)中标。中标后,该公司根据投标合同之规定,又将专营权让给了上海制造电气有限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Ltd.)。1906年,开始铺设从杨树浦起,沿外滩到南京路的电车轨道,原来的外白渡桥木桥必须拆除,重建为钢质桁架桥。

行驶在外白渡桥上的有轨电车

这是上海建设的第一座钢质桁架桥,上海没有设计此类桥梁的能力,1909年上海环球社出版《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专栏绘有“外大桥”图,配画文说:

“该桥适当电车之孔道,特建纯钢桥梁,用招工投标法,有新加坡建筑师(行)好会司承造,计用费英金一万七千镑,阅十八月而成功。其钢料悉购自英国克利夫伦厂。”

外白渡桥的桥头堡处有铜质铭牌,现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所谓的“好会司”的英文是“Howarth Eeskine, Ltd.(Shanghai)”。该桥于1907年底建成,1908年3月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从新建的外白渡桥上缓缓通过。

外白渡桥上通行的有轨电车

从1846年威尔斯公司兴建威尔斯桥起,这座无论从设计和结构上均排不上号的外白渡桥,就成了有史以来跨越吴淞江的第一座桥,对当时见识不广的上海人来讲,这座桥不啻就是跨江巨龙,当时也留下了不少咏大桥的诗:

铸新长虹销怒潮,马龙车水驶终朝。

吴淞江上交通路,第一工程摆渡桥。

余槐青《上海竹枝词》

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外白渡桥

大桥一座作洪波,幸免行人唤渡河。

两文钱交方过去,济人原自为钱多。

《春申浦竹枝词》

20世纪50年代的外白渡桥及苏州河

洪口钟声浪打围,横桥倒影卧斜晖。

何来百尺沈虹锁,绾住长虹不敢飞。

沈次约《洋泾杂事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的外白渡桥

而新的外白渡桥钢桥,作为上海第一座钢桥,在此后的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的骄傲。

后来外白渡桥与“外滩建筑群”一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兰格钢铁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钢结构.技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矗立上海滩百年
  • 【钢结构.技术】上海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中标方案----蝶变
  • 【钢结构·技术】《钢结构通用规范》学习笔记
  • 【钢结构·技术】403吨钢结构全部就位!成都市城南新地标取得重大进展
  • 【钢结构·技术】中国“钢铁侠”展雄风,没有一根立柱,4.6万根钢管搭建最硬玫瑰!
  • 【钢结构·技术】绿建技术成就全球首例钢竹结构--四川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
  • 【钢结构·技术】10种钢结构框架安装常见问答
  • 【钢结构政策】发改委:水泥、建筑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发布!
  • 【钢结构.技术】‘冰丝带’原创纪实
  • 【钢结构.技术】广交会四期项目展厅首个滑移单元精准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