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之门” 导读: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目前,两栋名为“科学之门”的双子塔,正在张江科学城火热建设中。这两座320米、上海在建最高的双子塔由上海建工承建,东、西两塔楼所在地块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是兼具办公、酒店、商业、文化等多种高端业态于一体的超高层项目。
建成之后,“科学之门”将成为上海乃至全球瞩目的地标建筑,也是张江面向世界、欢迎全球创业者共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标志。上海建工的工程师们,正以先进的建造理念和技术创新利器,打造又一座超高层地标建筑,目前,东塔核心筒剪力墙正处于47层结构施工,外框施工至31层;西塔核心筒结构已封顶,外框施工至60层,后续将进入大规模安装、装饰阶段。两座塔楼预计分别在2024和2025年竣工。全文共185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文 | 陈硕宜 章超 吴启晨
“科学之门”东塔(张江中区58-01地块项目)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承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包含一幢59层、320米高办公塔楼,一幢25层、100米高酒店塔楼,以及1幢4层商业裙楼、3层文化中心。
西塔(张江中区单元56-01、57-01地块项目)由上海建工总承包部承建,总占地面积约4.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包含交易中心、商业楼,以及100米高酒店、宴会厅、商业裙房。
张江科学城是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新兴经济增长源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核心载体,而“科学之门”是张江科学城的新地标。上海建工借助技术创新利器和先进的施工理念,始终保持这一重大工程的有序推进。
向下,克服超深基坑同步施工难题
东西两塔南侧紧邻正在运营的地铁13号线,基坑距离地铁隧道最近处仅20米。其中,“科学之门”东塔开挖深度最深,五个基坑之一的A1区最大挖深达26米,上部为主塔楼。
张江中区共有八个地块同时进行施工,区域内各个地块都在同步进行基坑施工、土方卸载、地下水抽取,怎样快速、安全地完成超深基坑施工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东塔项目采用了紧邻地铁深基坑微变形控制技术,最大程度减小了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有效加快基坑开挖速度,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在2021年初实现3.8米厚、2万立方米高强度混凝土底板一次性浇筑,顺利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西塔项目基坑被划分为11个区域,靠近地铁侧单独划分出6个小区,遵循“分层、分块、限时、对称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配足挖土机械人力,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支撑及结构楼板,从而降低基坑变形对地铁的影响。
向上,创新超高层建造装备体系
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应用,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上海建工的第六代最新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集成了混凝土智能布料机、施工升降机等装备,以及装备爬升姿态动态监测、施工风险实时预警等自动化技术。
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
320米高的两栋塔楼,墙体收分、高层外形变化较多,针对超高斜向转换结构体系施工难题,上海建工的技术团队形成了适应超高空施工安全控制要求的模块化装备技术。
楼梯与剪力墙结构的同层施工,也解决了超高空作业人员安全疏散难题。基于现有钢平台装备的下挂楼梯式逃生装置和永久楼梯结构同步施工的方法,在极端危险情况下可以做到人员快速撤离,是超高结构施工的最后一道保险。
针对超高层立体交叉施工安全防护难题,技术团队还研发出了可爬升式隔离平台,解决了核心筒井道高空坠物问题。工具式外挂防护架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结构外轮廓边线复杂条件下劲性柱结构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可爬升式隔离平台
工具式外挂防护架
坚持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
用科技创新引领超高层绿色建造技术和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这样的做法,在双子塔项目得到充分体现。
技术团队依托远程监控、智能芯片、大数据分析、云端服务、手机移动APP等手段,构建全方位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打造成为上海建筑行业里最具科技感的文明示范工地项目之一。
积极响应“双碳”战略,顺应建筑业减碳降碳的趋势,技术团队还研发出了超高层巨型劲性柱铝模板体系及施工工艺,实现了工程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施工。
超高层巨型劲性柱铝模板体系
同时,采用超大基坑绿色排水集水技术,在所有基坑栈桥板上预埋排水点,设置桥下悬挂式排水管疏排积水,将雨水统一导排至分区设置的集水箱中,循环利用收集的雨水。这个技术把基坑入水量降低了约40%,保证雨后栈桥4小时无明水,提高了基坑施工效率。
超大基坑绿色排水集水技术
建设过程中,“科学之门”双子塔项目先后荣获了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一类工程、优质结构称号。未来,还将争创“上海市白玉兰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