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建部发布通知选取24座城市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11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建筑机器人派上了大用场》以住建部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为契机报道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该设备整体由焊接机器人和固定工作台两部分组成,能够实现自动定位、智能焊接。相比人工焊接,该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了三倍,大大降低了对焊工的需求,同时中建二局还针对不锈钢薄板的TIG自动焊、MAG自动焊研发了“智慧”设备,同时研发并应用NWQMS核电焊接管理系统,焊接方面实现了从生产自动化到管理信息化的升级。
预埋件机器人自动焊施工技术课题完成了对预埋件机器人自动焊设备选型、模拟焊接方案制定等相关技术研究,目前,该技术已获发明专利受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1篇,广西建筑业联合会评价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套智能焊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防城港核电站、太平岭核电站、浙江温州三澳核电站建设中,极大地推动了核电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核电建造的品质。
BIM模拟技术
国内首个大规模、全过程应用
在核电站核岛建设中的穹顶、钢衬里、环吊牛腿、不锈钢水池等核心重难点任务施工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防城港核电项目成为国内首个全过程、大规模应用BIM技术的核电项目。
防城港“华龙一号”核电站3号核岛穹顶吊装时,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刘军,他遇到的难题是如何把预制好的穹顶从地面一次成功吊装到60多米高。“整个吊装过程可以简单比作给一个杯子盖上杯盖,还要确保杯子的密闭性。加上核电建设标准非常严苛,误差不允许超过1毫米,相当于我们要实现刀刃与刀刃的对接!”难度之高可想而知。要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精确,仅仅在图纸上把穹顶“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刘军需要的是“画”出动态的穹顶。
这个想法推动了国内首次把BIM技术应用到核电建造过程中,模拟了吊装的全过程,运用BIM模拟将整个吊装过程提前可视化和动态化呈现,进行穹顶钢埋件放置、穹顶重心确定、配重计算、吊钩放样、钢丝绳长度数据放样、花篮螺丝长度调节放样等,确定最终数据,辅助安装调整,保证穹顶吊装时平稳移动。在穹顶内部,安装有电缆桥架、喷淋设备,穹顶下部安装有大型环吊,这些构件在穹顶吊装时有碰撞风险。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应用BIM三维模拟及碰撞检测,发现风险点,提前解决。2018年5月23日,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核岛穹顶吊装成功!
对于攻下“巅峰”,这只是其中的一步。施工中,二局建设者在核电建设领域运用BIM技术的有效探索,推动太平岭核电项目模块化施工技术得以实现。
BIM技术采用N+2的模式,即建模进度比施工进度快2个节点,可以更好地辅助现场施工,提供可靠、精确、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及时规避,缩短工期、节约人工及成本,降低发生问题及风险的概率。
钢衬里模块化技术
引领国内核电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技术
钢衬里模块化技术落地并运用于太平岭2号核岛,“底板+截锥体c+截锥体b”采用整体模块化施工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成为后续核电建设中的借鉴做法,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还缩短核岛土建施工主线工期,引领国内核电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技术。核岛筒体钢衬里施工是整个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部分,有着极大的施工难度。传统工艺采用现场分块安装+焊接作业,当钢衬里模块提升到位后,12块模块需要在高空对接后进行拼装焊接,这对核级焊工高空作业要求和焊缝的质量要求极高。
“既然高空作业风险高、难度大,为何不参考穹顶吊装的思路,采用车间预制、现场拼装焊接、整体吊装的方式进行施工呢?”太平岭项目创新团队提出了业界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并经过不懈努力将此想法变为现实。
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核岛反应堆厂房钢衬里三层以下结构的整体模块化施工。通过自主设计半下沉式拼装用钢平台以及吊装网架、采用热丝TIG自动焊等新工艺,深入研究大尺寸构件制作、运输、吊装、安装等各环节质量控制方法,结合优化钢衬里模块与内外侧安全壳、内部结构间施工逻辑关系,为土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土建施工的连续性提高了检查及检测效率,保障了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了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