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发布《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本市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力争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核心区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长期以来,本市积极推动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 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城镇节能民用建筑7.6亿平方米,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的79.6%,占比居全国首位;累计建设绿色建筑1.25亿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累计建成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4741万平方米,光电建筑应用能力61万千瓦。 未来,本市将新添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根据规划,北京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城市副中心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核心区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同时,本市也鼓励“三城一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原新城、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和绿色建筑高星级项目。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此外,本市也将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到2025年,全市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 城市副中心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规划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任务,共包括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完善绿色建造体系、提升建筑品质、推进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创新治理模式6个方面30项工作任务。 其中,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明确,推动区域示范,推进城市副中心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通州区试点推广碳中和示范项目;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区;弘扬冬奥碳中和遗产,持续推进冬奥场馆可持续利用。 城市副中心将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到2025年新增100万平方米,探索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其他区支持社会投资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商品住宅建设中也鼓励实施超低能耗建筑,在“三城一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和功能园区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 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是节能降碳的重点。根据规划,本市将提高绿色电力应用比例,实现民用建筑能耗强度及碳排放强度双降;通过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和供热系统热源及管网改造,到2025年,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下降10%左右,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倡导新建建筑实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城镇既有建筑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 新建筑不断提高品质的同时,老建筑如何提升? 这份规划明确设定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目标——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力争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建筑功能调整升级和老旧楼宇改造,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全市力争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 不仅是建筑主体的施工建设,装修也将更加绿色。规划提出,新建建筑全面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提高装配式装修在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和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比例。 对于农村建筑节能降碳,本市也将持续推进抗震节能农宅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农宅、装配式农宅、超低能耗农宅建设;加大太阳能光伏、光热等应用力度,推动零碳农宅试点,力争在农村地区推广光伏装机容量约40万千瓦。 市发展改革委也表示,本市还将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本市民用建筑绿色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民用建筑节能降碳任务目标的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