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强者为王的产业格局渐趋明朗

 //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6-4 15:03:53  兰格钢铁
    车行过104国道,形形色色的钢结构企业的广告牌飞速向身后驶去,一个,两个,三个——记者在心里默默数着,脑中浮现的是星空下水立方的魔幻景象。

    就在一个月前,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股票申请获通过,钢结构行业自2010年起一年一家公司上市的事实,标志着该行业经过8年复合增速超过12%的增长,已经进入了“收获期”。

    伴随行业发展阶段的转变,企业生存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也将发生改变——要么获得更大的成功,要么被淘汰。如同火红的钢水,从炽烈的高温到逐渐冷却,结构却坚定成型——当前的国内钢结构市场也缓慢而坚定地由“亢奋”、“模糊”走向“冷静”、“清晰”,充分竞争丛林法则下强者为王的产业格局渐趋明朗。

    丛林法则

    “(行业内)大家都知道各个环节的成本是多少,利润在哪里,竞争几乎是透明的。”曾经的高中体育老师,如今一家小型钢结构厂的老板小张这样总结企业的生存状态。

    小张是三年前“被转行”的。当父母“勒令”他从学校辞职、进入钢结构行业时,他对这个行业闻所未闻。小张后来才知道,其实经商数十年的父母当时对钢结构也是知之甚少。但两老知道两件事:第一,国家正在支持这个行业;第二,3公里外的村子出了一个做钢结构的亿万富翁。

    小张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可以预见的发展前景和赚钱效应吸引下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的数据,目前行业内企业已逾万家,比较有影响力的逾150家,但大多数是小张们投资数百万或千万创办的中小型企业。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精工钢构董秘沈月华坦言,目前国内钢结构市场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即使是龙头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2%。

    充分竞争注定是激烈的,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企业为了生存所做的各种努力,比如成本管理、技术改进,甚至是“价格战”。但是,对那些“只带着钱”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来说,努力的空间已经非常小,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钢结构行业已经不再是“草莽时代”。

    小张对于这种时代变迁深有体会,他将其解读成两个方面:

    首先是利润空间透明化。即市场需求方清楚地知道市场供给方的利润点,使得行业平均利润率从原来的40%-50%下降至15%以下,而没有资质的企业,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外,还需要扣除挂靠费、各种各样的“打点费”,利润率更低。

    其次,日益规范的市场留给中小企业尝试、喘息的机会少了。以前的市场需求虽然不如现在旺盛,但竞争对手少,小企业只要敢闯,成长壮大的机会很多;现在市场需求方对供给方资质、技术、市场信誉等各个方面都有要求,中小企业拿工程的难度越来越大,拿到工程以后也不能出任何决策失误,因为“数以千计的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地盯着”。

    小张描述的中小企业之间的“战场”固然“硝烟弥漫”,但真正决定国内钢结构市场发展动向的是大型企业(年产10万吨以上)围绕规模扩张、附加值提升和区域布局展开的竞争。

    规模竞争是大企业竞争的第一态势。钢结构运输严格受地域半径限制,企业销售扩张必须有生产基地保障,在区域市场内,当地企业通过扩张规模迅速占领新增的市场容量,可以有效防止外来企业进入。这种通过扩张规模抵御竞争的有效性在偏远市场更加明显。

    大企业间的交锋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按照产品用途和应用领域不同,目前钢结构行业可以分为设备钢结构、建筑重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五大子行业。其中,设备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由于技术要求高、工艺难度大,具有较高的准入壁垒,因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大企业在这三个子行业中的竞争,并不在于获得“准入资格”,而是要如何适应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因为这三个子行业也是钢结构行业中技术升级换代最快、客户个性化需求最多的子行业。

    伴随规模竞争和技术挑战的还有区域布局抢点。目前规模较大的钢结构企业大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武汉等发达地区。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逐步加大,为钢结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于是,在东部沿海区域具备竞争优势的钢结构巨头们纷纷布局中南、西南、西北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半开玩笑式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果将各个大型钢结构企业的区域布局意向图一一重合,你会发现每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布局全国。当然,还有很多企业将眼光放到了海外市场,比如鸿路钢构、精工钢构、光正钢构。

    制胜秘诀

    进入钢结构行业一年后,小张才发现当时父母告诉他的那个财富故事实在有些误导人,“商晓波(鸿路钢构董事长,小张听到的财富故事的主角)的成功其实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可那个故事一听,让人以为是他寻到了一个宝藏。”

    鸿路钢构董秘何的明将小张眼里的“天时地利人和”解读为独特的经营模式。鸿路钢构创业时,安徽钢结构市场刚刚起步,整个行业处于“亢奋”又“模糊”的状态,“亢奋”是因为整个行业供不应求、利润空间大、发展前景好;而“模糊”是因为行业处于发展早期,各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在充分认识到“亢奋”、“模糊”这两个行业现状后,鸿路钢构果断选择了自己的定位:钢结构制造商。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定位。正是因为鸿路钢构偏向于制造商的特征,使其不存在工程承接对钢结构产品生产的导向问题,从而得以不断扩充产品系列,实现规模经济。根据公开材料,相比精工钢构、杭萧钢构等钢结构工程承包商,鸿路钢构的产品线的确更加丰富,产品几乎涵盖钢结构的所有应用领域。这就使得鸿路钢构可以充分受益钢结构整体行业的景气。同时,尽管钢结构建筑投资与国民经济宏观政策及投资政策高度关联,但由于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各应用领域的市场周期变化不一致,大大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周期性风险的能力。

    在“亢奋”又“模糊”的时代,企业想要成长壮大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全产品线以享受行业整体景气,如鸿路钢构,要么选择其中一个子行业做精,做全产业链,如精工钢构。但后者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即战略判断不能失误。

    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这个风险。时间退回到十年前,杭萧钢构是国内钢结构行业毫无疑问的龙头企业,根据用钢量等情况大致估算,公司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而当时的精工钢构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两者实力根本不在一个竞争级别内;三年后,杭萧钢构成为国内钢结构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同年,精工钢构成功借壳;2005年,精工钢构产量和新增合同金额赶超杭萧钢构。导致这个结局的是一个选择:2000年,杭萧钢构转做钢结构住宅化,而精工钢构则看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潜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集中力量做全产业链。沈月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时,在广州、深圳两地,精工钢构每年光大型项目收入就有10来个亿”,而杭萧钢构倾力打造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至今都没有成熟。

    如今,国内钢结构市场正在由“亢奋”“模糊”走向“冷静”“清晰”,而伴随着市场成熟壮大,一大批企业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引下走向成功。

    高处不胜寒。当规模、资金实力相差无几时,只有在管理模式上胜出的企业才能保证持续成功。沈月华和何的明一致认为,钢结构行业是个管理出效益的行业。

    管理出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让“需求多、变化快”的客户满意;二是应收账款管理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盈利能力;三是要有一套成熟的成本控制管理办法。沈月华感慨道:“貌似简单的管理道理,真正实施起来好难。”据了解,精工钢构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分给各个项目经理,对每个环节进行成本考核,并进行激励,效果十分显著。

    未来钢结构巨头们对“技术优势”的理解也需要更新。一位钢结构行业机械类高级工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钢结构大多为个性化较强的定制产品,钢结构行业的专利其实都是应用型的,没有绝对性的技术壁垒。而真正的技术优势不仅是一个使产品符合客户需求、适合现实安装环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使产品无法被别人模仿但适合标准化推广的问题,最终还需要实现成本控制。

    守护明天

    谁都不会怀疑钢结构行业的明天。

    与传统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相比,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又适于工业化生产,是一种节能环保、能循环使用的绿色建筑结构。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住宅建筑中,钢结构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钢结构行业发展。从城市化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转移两大行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钢结构行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使用量还很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据了解,2008年,我国钢结构产量为218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4.38%,而发达国家的钢结构产量占粗钢的比例基本都在10%以上,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比例已达30%以上,尤其美国和日本的建筑钢结构占建筑总用钢量比重分别达到65%和50%。巨大的差距正说明我国钢结构建筑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钢结构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下,国内钢结构市场不断成熟壮大。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2010年我国钢结构产量复合增速高达12%;2015年预计钢结构产量将在2010年2600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00万吨到6500万吨。

    何的明对中国钢结构协会的这个预测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即国家政策对钢结构行业重视,并进一步支持。

    首先,国家需要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产业政策,将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如对钢结构制造、安装企业进行税收减免、优惠,为钢结构企业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等,真正调动行业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其次,国家需要对钢结构行业进行标准化,尤其是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沈月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国内钢结构行业的配件还不能互用,这会制约行业发展。由于企业之间不能配套协调生产的话,每个企业都被迫扩张产能,企业必须大而全;而在国外,很多中小企业专门定位于给大企业做配套,“竞争层次分明,共享行业红利”。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钢结构强者为王的产业格局渐趋明朗
  • 华兴钢结构波浪腹板H型钢设计软件通过专家验收
  • 新世纪钢结构技改蓄力 跨越发展
  • 全钢结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8秒爆破
  • 泰州博物馆钢结构工程通过验收
  • 精工钢结构:新大连站站房钢结构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
  • 杭萧钢结构:杭州野风现代大厦开工 将成杭州标志性建筑
  • 中建钢结构:福州海峡奥体中心项目员工参观福建省第一看守所
  • 新世纪钢结构:技改蓄力 跨越发展
  • 浙二建钢结构公司以各种形势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