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底2000年初,日本国会众议院提出疏解东京过度集中的首都功能,提案将中央政府机构和职能迁出东京。东京自然不赞同迁都,于是提出应该在首都圈内优化改善市区功能,近距离疏散城市功能。在这一背景下,东京都市政厅抓紧编制了《首都圈规划构想》,并于2001年4月正式发布。《首都圈规划构想》仍然保留东京的日本各项中心地位,同时强调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一、五项内容
(一)目的
《首都圈规划构想》的范围是指承担首都功能的7个都县市,也就是:崎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千叶市)。首都圈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日本国际竞争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7个都县市联合健全交通网络,运用3300万人口聚集优势,联合打造一体化区域经济。
(二)构想
规划从全球层面、日本国家层面、首都圈层面等三个角度出发,梳理面临的诸多发展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首都地位,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以展现东京作为世界城市的魅力。
规划构想21世纪的东京都将是聚集3300多万人的世界最大的首都,经济总量与英国或意大利相当,成为引导亚洲新文明的宜居城市,具有400年历史的魅力城市,山、海、河流等融汇的环保城市,能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安全城市。
围绕规划目标与构想,区域一体化战略发挥首都功能和集聚优势,营建环状都市交通网,实现7个都县市的一体化结合与协同。
(三)营建环状都市交通网
通过环状布局交通网,实现首都圈的紧密联系。由位于环状都市交通网节点上的首都副中心分担总部基地、居住社区、工业产业、物流、文化等城市功能。
(四)一体化战略
这部分内容主要规划营建环状都市交通网和实现7个都县市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战略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
1、实现广泛对接、快速换乘的交通网络;
2、7个都县市充分应用机场的航空运输功能;
3、东京湾的统一协调利用;
4、搭建高效、高覆盖率的物流系统;
5、推进7个都县市之间的同步防灾合作;
6、首都功能(国家核心功能)的备份;
7、改善东京湾水质;
8、联合应对大气污染;
9、统筹资源循环利用与垃圾处理;
10、构建首都圈信息网络;
11、为儿童健康成长、为老龄社会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文化、艺术、工业、志愿者等各领域培育人才;
12、积极推进产业政策中的一体化协同工作;
13、探讨一体化后的行政体制改革。
以上13项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具体规划以及框架方案。(笔者并未一一翻译,请我们的京津冀一体化专家和决策层面参考原文吧)
(五)效果展望
预计三层环状主干线道路在2015年建成后,对首都圈内的土地利用和综合交通模式将有显著效果。
1、首都圈内的汽车行驶速度提升10%;
2、因汽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总量降低10%;
3、减少20万乘轨道交通经过中心区的通勤人口,缓解交通压力;
4、环状都市交通网上的交通量增加,带动各个首都副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降低中心城区的环境负荷;
5、中心城区的进出城交通量减少30%,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中心城区的环境负荷。
二、两点启示
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至今,其“多节点环状网络”的特征尤为明显。东京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效果形成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膨胀。这一点与我们的北京情况颇为相似。日本政府采取联合7个都县市,推进一体化战略,在都市圈内建立多个首都副中心城市的方法,有效规避了中心城市过度膨胀。这一点也与我们今天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异曲同工。
(一)规划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考虑长远
日本的《首都圈规划构想》一共20多页,前三部分(目的、构想、营建环状都市交通网)各一页,没有啰里啰唆的强调早被人知的背景。尽管规划篇幅不长,但是规划远景展望50年,中期目标到2025年,体现了日本政府全局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日本东京都市圈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都市圈之一并非偶然,与同样以首都为中心而发展的京津冀城市圈有着相似的发展区位特征和战略意义,日本政府的《首都圈规划构想》也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成功典范。
(二)重视跨行政区域协同,重点解决共性问题
在空间与功能上,东京与周边县市已经密不可分,但是在行政体制上互不隶属,都市圈规划涉及的各个方面必然跨越行政区域。都市圈规划从都市圈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规划,分散东京城市中枢管理的功能,将政府、教育、工业及商业等不同职能向周边城市扩散,并在不同的核心城市形成独立的首都副中心。
举例来说,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局部地区无法单独治理,必须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来解决。日本首都圈整体规划中,强调7个都县市一体化协同发展,重点解决首都圈面临的并且是需要各城市共同解决的重大共性问题,例如提高交通效率、大气污染治理、工业和信息化政策等。(作者王喜文系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特邀委员,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曾挂职北京市房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以前曾经为日本开发过10年计算机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