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梦思”阻挡地铁噪音
上交音乐厅创下了一个全国之最——国内首个“全浮建筑”。上交副团长周平告诉记者,音乐厅是所有剧院工程中被公认为最复杂的,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又位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周边多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让乐团音乐厅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因而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量在地下进行。加之地铁10号线又恰从工地边经过,离音乐厅最近的地方只有6米,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为了隔开地铁噪音,设计师提出让两座演奏厅坐在“弹簧”上面。昨日探访中,记者特意来到了能够一窥弹簧面目的地下室,发现深达16米的地下结构上整整齐齐地布满了钢筋水泥支墩,一只只黄黑色中间夹藏了无数弹簧,形似“汉堡包”的隔振器就安放在水泥支墩上。据介绍,小演奏厅底部60个水泥支墩上安放了94只隔振器,大演奏厅底部108个水泥支墩上安放了204只隔振器,音乐厅就这样被安放在这层“席梦思”般的隔振器上。这项技术在国外已被普遍运用,但在中国,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成为国内第一个完全浮在隔振器上的建筑。
为了好声效,舞台不上漆
拥有135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新家安在复兴中路1380号,这一带梧桐茂密,周边多是历史保护建筑,老上海味道浓郁,簇新的上交音乐厅,便低调“隐身”其中。这个集排练、演出、录音和音乐教育于一体的新音乐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醒目:外立面是朴素的陶土,没有气势恢宏的剧场正门,由于周边建筑有限高要求,整个音乐厅的2/3都在地下,由此,观众不得不通过两侧的入口处进场……唯有中间凹两边凸形似“大马鞍”的灵动外形,才让人在经过时,忍不住多看两眼。
不过,外观低调,内里惊喜。从观众入口处沿着扶梯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达80米的音乐互动长廊。据介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上交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乐团未来会在这里建立一个交响乐“博物馆”,以及音乐普及观众体验区,“在入口大厅,甚至还有可能随时听到四重奏或其他小型演奏会。”
长廊一侧,即同样位于地下的主体部分——是一个1200座的大演奏厅(音乐厅)和一座具备高品质录音功能的400座室内乐演奏厅(室内乐厅)。记者看到,大演奏厅结合了传统的“鞋盒型”和现代的“梯田型”两种设计形式,观众座席分设在高低不同的多个区域,将位于中心的舞台包围。其中,6块反射板是设计亮点,它们不仅能反射声音,使之更加丰富饱满,还能用作投影屏幕,能上演多媒体交响乐。400座的室内乐厅则有12块可分别升降的舞台,形成变化多端的舞台空间,观众可依据演奏形式的变化,或围舞台而坐,或排列一侧。记者了解到,未来,乐团每周五在小演奏厅上演“周末室内乐音乐会”,周六在大演奏厅上演“音乐季交响音乐会”。
对音乐厅来说,声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昨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大演奏厅和小室内乐厅,满眼几乎都被原木包围。副团长周进华告诉记者,音乐厅的地板采用的是橡木,舞台部分的地板则取自北海道的松木,“考虑到舞台地板如果太光滑,声音反射厉害,所以,演奏厅的舞台地板特意没有上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