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生产线密集的沙河市场一直被称为玻璃市场的风向标,价格波动频率相对其他地区较高,涨跌幅度亦相对较小,一有风吹随即草动。
2014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行情低迷、库存高企等重重问题围绕了玻璃行业,沙河市场问题尤为凸出。作为风向标的沙河市场变得更为敏感、脆弱,这实际上体现了生产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的脆弱与敏感!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沙河生产企业的前进道路阻碍重重。那么下面我们来仔细探究下沙河市场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企业性质多为私营,经营利润至上
据卓创资讯统计沙河目前在产生产线38条,生产线密集,分布不均匀,产能差距较大,分别分布于11家生产企业,且企业性质多为私营,较为注重利润,因此多数企业对玻璃价格的调整更为注重自身销售情况、库存情况,较少顾及对周边市场的影响。其中大光明、吉恒源、迎新等集团性质企业均有除玻璃以外其他行业的盈利产品。
二、生产产品单一,多无相应深加工环节
目前沙河各生产企业处迎新集团有自己的在线low-e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无自己的深加工环节,基本全部生产原片。产品较为单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当此单一产品行情不佳时,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就目前玻璃市场来说,产能过剩严重,行情低迷已久。截至4月24日沙河薄板价格已跌至49.6-52元/重量箱,多数厚度均已跌破成本线,企业基本处亏损阶段,更无利润可言。产能过剩问题短期难以解决,那么在玻璃行业面临洗牌的今天,企业消耗的是“家底”。那么通常走到最后的是资金实力较雄厚,不依靠单一产品为盈利的企业。
三、流通形势较单一
近年来玻璃产业作为沙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于此同时相应的流通环节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发展模式仍较简单、单一。
沙河玻璃外运主要依靠汽运,外调产品除原片外,多为工艺简单的雕花、车刻等下游产品,而雕花、车刻等玻璃下游产品的制作业多以小作坊、小企业为主,知名企业较少,因此对质量水平的要求也难以得到保障。
沙河市虽有较集中产品交易市场,但交易模式多数仍停留在先生产后销售,厂家自立门店销售的阶段。企业的销售量难以得到保证,对控制未来产品产量亦难以进行预估。
四、本地消化能力弱,依赖对外销售
据卓创资讯统计沙河玻璃企业生产的浮法原片仅20%用于本地深加工企业,多以外销为主。京津唐及华东、华中是沙河玻璃的主要销售市场,只要价差合适,沙河玻璃即能流通至外围市场。近80%的外调货品,一旦遭遇当地生产企业降价促销,便外销困难。
多数生产企业未能延长产业链,在淡季消化自身多余货源,过分依赖外销,各企业见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也是导致沙河市场价格难以维持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多以“量大低价”获利,质量无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沙河市场是国内玻璃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日生产量达26600吨,可见产量之大。但由于沙河生产线建设投资相对较少,且多以烧天然气为主,加之企业生产的飞镖厚度较多,因此在质量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无竞争优势。
从华北市场可以看多,大企业分公司目前普通薄板价格在67-72元/重量箱,而沙河玻璃价格仅有50-52元/重量箱,同为供应京津唐市场的玻璃,价格却因地域、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差距如此之大。
六、政策、环保压力较其他地区偏大
自2013年以来,京津冀地区春季雾霾严重,全国排名前十位的雾霾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占据6席,其中邢台市位居第二位,沙河市是邢台的地级市,隶属于邢台市,因此环保形势较严峻,加之河北省挨近首都北京,环保压力较其他省份明显偏大。
国家及河北省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治理环境污染措施,其中2014年国家计划减少35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的产量。对玻璃行业来讲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压力,生产企业加装脱硫脱销的步伐或进一步加快。
七、资金面相对较紧张
平板玻璃作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国家及各级省政府目前亦不予扶植。据了解,部分企业贷款难度较前年明显增加。目前玻璃行业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状态,部分地区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迹象,众所周知玻璃行业投资甚大,此时生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亦更为迫切。
综上所述,沙河玻璃市场已显得愈发脆弱、敏感,但也或许如此艰难的环境,能够加速玻璃行业的洗牌,在产业整合和升级中寻找到突破口,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望我国浮法玻璃产业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行业集中度更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产品质量等级更好的支柱性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