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平:新中国玻璃工业领军人物

 //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4/6/10 17:00:45  兰格钢铁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王化平,曾任秦皇岛玻璃研究院院长。回首往事,王老总是很谦虚地称:“我的一生就做了四件事”。

    这是怎样的四件事呢?

    解放初期,王化平就为耀华玻璃厂解决了用砂岩替代海沙这一关键性的原料难题。之后,他临危受命,前往朝鲜支援朝鲜的玻璃生产建设。回国后,他担任洛阳玻璃厂的设计总负责人,几年后,洛阳玻璃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最先建设成功的玻璃厂。在随后的上世纪70年代里,由王化平担任研究试验组长的研究成果——“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成为全世界玻璃行业除英、美外,第三个自己发明开发的浮法生产工艺。

    正是这样的这四件事,使得王化平称得上是新中国玻璃工业的领军人物。

    解决砂岩替代海沙难题

    1945年,王化平大学毕业来到了耀华玻璃厂。创建于1922年的耀华,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第一家采用机器连续制造玻璃的工厂,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

    工厂由比利时人奥利弗·古伯任总工程师时,原料用越南沙子,一袋沙相当于一袋面的价格。日本人来了,用朝鲜沙子。1945年以后,国民党接手,用金门岛沙子。等到一解放,共产党领导恢复生产时,金门岛还未解放,沙子来不了,没有原产料怎么办?

    当时,王化平管原料,是化验室负责人,听工友们说沙子只够用一两个月了,他就领人在海边挖沙子试验,但不行,因为这里的海沙某种微量元素含量太高,制出来的玻璃是黑的。当时的军代表兼厂长陈新得知这种情况后,也找到王化平,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王化平想起,秦皇岛北边山里(鸡冠山)有砂岩矿,厂里曾经用过这种原料,但生产出来的玻璃品质总是不佳,工人们也反映造出来的玻璃容易破裂。

    在陈新的支持下,王化平决定在砂岩里做文章。经过他和工人们的无数次试验,开石、烧制、粉碎,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终于解决了用砂岩全面代替海沙的问题,将耀华玻璃厂从即将待料停产的危境中挽救了出来。

    这个技术的突破,对当时全国不太发达的玻璃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它大大降低了玻璃的生产成本,当时每年以海沙比较计算,即省小米200万斤左右。1949年当年,秦皇岛附近灾情较重,由于耀华玻璃厂使用砂岩代替海沙,省下来的小米直接接济了附近的灾民。

    支援朝鲜玻璃生产建设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朝鲜恢复生产。王化平被国家重工业部建材局点名派往朝鲜解决玻璃生产技术难题。

    原来,战争结束后,我国为支持朝鲜尽快恢复重建,援助了一台玻璃生产的引上机。这台美国生产的机器是国际救援总署援助我国的,分配给了耀华玻璃厂,还没用上就援助给了朝鲜。可是这台机器到了那儿,生产出的玻璃很多是碎的。之前,耀华玻璃厂派去了一批技术工人,但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有一天,国家建材局的陈云涛副局长就把王化平叫了去,说,“这件事很重要,去了说话要谨慎,到那好好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件事重要在哪儿呢?这是国际影响啊,我国通过外交部、重工业部为支援朝鲜,送去一台紧缺的机器,结果不好用,那是啥影响啊。

    几天后,王化平随我国援助巡视团一起到了平壤。当时天气很冷,平壤几乎是在一片废墟开始重建,百废待兴。赶到厂子后,王化平反复仔细查看车间的每一个环节,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弄清楚,玻璃的破碎与引上机高度、玻璃液温度、冷却速度、调节退火速度、原料成分等一系列的相关数据有关。对这些技术上的问题,王化平一一进行了调节,最终,机器总出碎玻璃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新中国首家自建玻璃厂

    1956年,国家建材局有了自己的专家室,想发展自己的技术玻璃,筹建洛阳玻璃厂。这一年,王化平被调到北京专家室工作,离开了耀华玻璃厂。

    “当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领导叫我们抓紧跟苏联专家学一学,半年后,苏联专家就要撤回了……年底,专家回国了。我们一些人感到有些茫然。后来,建材局技术专家考察组组长祁俊带领我们去苏联考察,历时4个月,在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对玻璃纤维和技术玻璃进行专门考察,看到他们开始生产防弹玻璃,我们都好羡慕。”

    回国后,在建材部所属北京管庄玻璃设计院,王化平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引进、使用一些新的玻璃生产技术。当时正赶上“大跃进”,一下上了几十个厂子,洛阳是全国要建的最大的一个玻璃厂。

    1958年,王化平被委任为洛阳玻璃厂的设计总负责人。他不分昼夜,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当时负责洛阳玻璃厂建厂的几个领导都是长征干部,保持着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不喜欢说大话,工作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就使得洛阳玻璃厂的建厂工作没有一味“冒进”,少走了很多弯路。

    1964年,建材部决定在洛阳玻璃厂开展平板系统建设大会战,王化平负责具体组织,结果一次投产成功,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建设新厂创造了经验。洛阳玻璃厂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最先建设成功的玻璃厂。

    世界第三浮法生产工艺

    1970年底,洛阳玻璃厂根据建材部决定及研究院提供的资料,准备把压延玻璃线改造成浮法玻璃试验生产线,可是建成后,连续5个多月生产出来的全部是废品。

    建材部找到王化平,要求他担任研究试验组长。当时,王化平已经被下放在车间劳动改造,由于“文革”,各行各业都遭到严重破坏。但王化平还是克服了许多困难,和秦皇岛玻璃研究院的黄军、管庄研究院的吴德茂、洛阳玻璃厂的朱志国等实验组副组长们一起,经历了近两年的努力和无数不眠之夜,克服了玻璃光畸变、粘锡、雾点等缺陷,使玻璃产品的质量趋于稳定,并开始产生效益。

    1973年,北京饭店要扩建,有关领导指示要用中国玻璃,于是北京饭店找到建材部寻求帮助。建材部派人到洛阳玻璃厂找到了王化平等人,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他们,按照部领导“想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的指示,又一次向技术难关挑战,最终生产出9mm的产品,满足了北京饭店方面的要求。

    此时,洛阳玻璃厂生产出的规格为3mm、5mm、6mm、8mm厚的玻璃,质量远高于垂直引上法的建筑用玻璃,改变了我国窗用玻璃和火车、汽车玻璃视物变形问题以及镜子照人及物像变形问题,使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及制镜业等彻底改变了面貌。这是中国平板玻璃工业的一次革命,经国家鉴定,这种工艺被定名为“中国洛阳浮法工艺”。“中国洛阳浮法工艺”被世界玻璃行业认为是除英、美外,第三个自己发明开发的浮法生产工艺。

    链接

    早年王化平

    王化平,河北省滦县王家庄人,父亲在唐山一煤场做事,曾一度随父在唐山居住。5岁时丧父,返回王家庄居住。5至10岁在私塾读书,同时在田中帮助劳动。11岁时,母亲受舅父家之熏染,觉得孩子应受新式教育,即以所积蓄之款,送他到古冶北寺小学去上学,入5年级。1935年毕业后,升至唐山丰滦中学。

    1941年中学毕业,卖掉所分得之地,并得舅父经济上之帮助,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深造。半工半读,以在外给他人补课得些微少的报酬,籍以维持学业与生计,好几次差点因经济来源不足而辍学,终于在1945年毕业。毕业后到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初在制造课,后转入化验室为负责人。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王化平:新中国玻璃工业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