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节能环保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产品传统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丧失的担忧。但也有学者认为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具有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等特点,这也是重要的竞争力源泉。然而这种规模优势究竟对企业生产率有多大程度影响,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报告根据2001年—2007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配套对生产率的影响,现产业配套能力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机制
所谓产业配套能力,是指为企业提供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原辅材料,也就是提供各种中间投入品的能力。对任一企业来说产业配套能力主要表现在其上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也就是在企业周围是否有上游企业,上游行业的完善程度、企业数量多寡、质量高低,以及上游企业与本企业之间的距离远近等。
根据已有研究,上游行业集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生产率:一是降低企业成本。如果本地区的上游配套行业齐全,企业可以就近采购原辅材料,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运输成本,还可以减少原材料的库存,从而减少资金占用。二是增加投入品的多样性。很多研究发现企业可获得的投入品种类越多,质量越好,其生产率也越高。三是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当上游行业集聚程度高时,下游企业可以将原来从事的原材料采购、中间品生产等业务外包给上游行业,使其自身的业务更加集中,从而获得分流和专业化的好处(DurantonandPuga,2004)。
在已有研究中,一般用企业数量来衡量集聚程度。但配套能力不仅与上游企业的数量有关,还与上游企业的质量有关,例如一个行业内领军上游公司对下游企业的溢出效应会大于一个普通公司。企业的质量较难衡量,但一般而言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同时用上游行业的企业数量和平均规模来代表产业配套能力。此外,为了考察产业配套能力发挥作用的地理范围,我们分别构建了衡量县内、县外、省内和外省的产业配套能力指标。
产业配套能力使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左右
本世纪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有快速增长。从数量看,2000年时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9万家,2013年底已经达到34.73万家,平均每年增长6.0%。从规模看,2000年时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0.52亿元,2013年达2.92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4.2%,用PPI缩减后平均每年增长12.3%。
为定量分析产业配套能力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我们首先根据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采用OlleyandPakcs(1996年)提出的基于一致半参数估计值方法计算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然后利用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结合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上游行业的企业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构建反映产业配套能力的指标,并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如企业的研发投入、负债率等),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方法分析产业配套能力对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回归中对反映产业配套能力的集聚变量采用滞后一期的值。根据回归结果,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产业配套能力对企业生产率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上游行业的集聚,无论是同一县域范围内,还是在同一省域范围内(指县外省内),也无论是企业的数量集聚还是平均规模的增长,都能提高生产率。但离本企业太远地域的集聚(外省范围)对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根据估计结果,对一个企业而言,本县内上游企业的数量和平均规模对生产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3和0.051。也就是说,本县内上游行业的企业数量提高1%,可以使本企业的效率提高0.023%,而本县内上游企业的平均规模每增长1%,可以使本企业效率提高0.051%,假设按照全国2000年—2013年间企业数量年均增长6.0%、企业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2.3%计算,这两部分可使企业生产率每年提高0.023×6%+0.051×12.3%=0.77%。县外省内上游企业的数量和平均规模的系数分别为0.076和0.032,类似可计算这两项使企业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0.85%。这两项相加可以简单估计,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增强,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每年提高约1.60%。
根据模型结果,我们计算了各年产业配套对企业TFP增长的贡献,并与研发投入对TFP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比较。根据结果,在2002年—2007年间,由于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使TFP每年提高1.7%—2.8%,在2004年前小于研发投入对TFP增长的贡献,而在2004年以后大于研发投入对TFP增长的贡献,效果非常显著。
二、相同行业的企业集聚也对生产率提高有正向影响,说明同行业之间存在互相学习的溢出效应,但总体效应较弱。具体来看,本县内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平均规模提高1%,可以使本企业效率提高0.003%,而县外省内同行业平均规模的系数为0.010,两项相加得到如下结果:由于同行业的集聚,约使制造业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0.05%—0.07%。同行业集聚的效果显著小于上游配套产业集聚的效应,说明我国相同行业的企业溢出效应不太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多数企业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小、差异少,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正向提升作用小的现象。
三、增加研发投入和提高市场集中度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除了集聚的指标外,本模型中其他一些结果同一般研究类似。其中,R&D投入每增长1%,使企业生产率可以提高0.004%。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也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生产率。由于我国很多行业面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企业效率提升。
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存在产业配套溢出效应
由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产业特征,产业配套能力对行业生产率的重要性也不相同,为考虑不同行业的差别,我们对制造业进行了分行业分析。根据计量分析结果,在28个制造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受益于产业配套效应,也就是说配套能力提升对这些行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效果,其余7个行业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对生产率影响不显著,即烟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报告根据2001年—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通过构建反映产业配套能力的指标,详细考察了产业配套的不同方面对生产率的影响,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发现:
一是产业配套能力对企业生产率有重要影响。2000年以来由于产业配套能力提高,约使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率每年提高1.7个—2.8个百分点,与研发投入对TFP贡献大小差不多。本县内、以及本省内上游配套行业的集聚都对生产率有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
二是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生产率都受益于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28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的平均生产率由于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而有显著增加。
三是研发投入和企业市场份额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当前我国多数工业行业面临市场集中度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本研究的估计结果说明,产业配套能力对生产率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而相同行业的企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是按照产业链要求,促进各行业按照上下游配套的要求进行集聚,这样能够发挥更大的产业配套效应。另外,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企业数量的增长和平均规模的扩张都会放缓,由于产业配套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也将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还是需要通过增加研发、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完善市场结构等方面予以弥补和增强。(中国经济时报许召元、胡翠)(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央财经大学)
本报告基于2001年-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考察了产业配套能力对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增强约使制造业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7个—2.8个百分点,与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差不多,这说明产业配套能力确实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随着我国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增长的速度相应减缓,产业配套能力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将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一方面需要通过改善产业布局,促进企业按照上下游关系聚集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配套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提高创新能力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