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市场条件下,为振兴光伏产业,国家在推进改革和财政支持上近年都做出了极大努力。应该说,这些努力都明显地提振了全民和社会对我国清洁能源走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信心。
可是,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却不易绕开。一是,如何尽快激活市场内需并转为对光伏的旺盛购买力。二是,目前尚不景气的企业如何获得资金支持,从而满足生产所需。
在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下,光伏产业出现资金焦渴,金融借贷的作用本可及时行云布雨。但,始料不及的是:在当前,光伏产业的贷款难变得十分突出,而金融界却迟迟难见积极回应的态度。这是什么原因?
贷款难的“冷水激顶”是因为光伏产业还不成熟?
问题很明显:国家光伏新政出台之后,对光伏电价实施的补贴政策愈来愈明确,人们的预期比较明朗,只是犹豫于补贴的落实和兑现。这就形成了市场的观望气候。可企业却要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因这种观望造成的消费利市和电价补贴效应的滞后,资金因而无法及时回笼:一方面又不得不筹措应对内需预期的转向改造和生产基金。这样,按惯性思维,靠金融贷款来周转和缓解资金焦渴,必然成为了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要突出考虑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企业对金融支持的仰赖和希冀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至少在目前,热脸是碰上了冷屁股。金融机构既没有表现出像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对光伏新政的积极回应,也没有像电力电网部门那样很快就采取具体的服务措施。这显然给面临难得机遇并跃跃欲试的光伏企业大大泼了一盆冷水。
按理说,在光伏市场的电力内需拉动未见明显成效之前,给那些盲目冲动并且希望抢占先机的企业泼水降温并没有错。
一位颇具权威的经济界老前辈就说:“金融部门说死了,也是产业,是讲效益,要赚钱的。光伏企业目前为什么贷不来款?其实就是这个死理:你既不能使它的利益马上套现,又不能确保它的贷入长期生息。”言外之意,光伏还没有给人以成熟产业的安全感。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可是,泼了冷水,头脑清醒后还是要解决问题。
盲目冲动的浮沫掠去,存在着的矛盾就会更加清晰。
事实是:光伏虽不是成熟产业,但它是具有充沛热力的朝阳产业。
银行是要赚钱,但能够掌控市场、运作金融的高手,不光会摘成熟的桃子,更会培育出给他带来更长期更丰厚获利的新果种。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当前的金融部门应不应该把光伏列入这种新果种?如果应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光伏被冷落在银行门外?这种现象,是否应该?如不应该,又有什么途径可以妥善化解?难道就找不出一个既保证金融按市场规律办事,又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保证绩效双赢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