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面对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有专家表示担忧,“赶鸭子上架的”城市建设会催生大量良莠不齐的建筑,这些建筑终有一天会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这种担忧不幸变成现实。11月15日,广州白云区的一栋在建的6层民房坍塌。上半年,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倒塌,这两次事件均造成人员伤亡,“快餐房”由此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快餐房”倒塌事故频发
近年来,“快餐房”坍塌的事故频频发生:2009年8月,河北石家庄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2011年,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栋6层住宅一侧发生垮塌;2012年12月,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倒塌;2013年5月,福建福州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突然坍塌……
依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至100年。然而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说:“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持续25年至30年。”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
对此,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坦言:“改革开放后,为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
分析人士认为,过去20年“落后粗放”的建筑建造模式,加上先天“免疫力”低的混凝土结构建筑,造就了今天的“快餐房”。
“快餐房”或成历史
“快餐房”严重威胁民众安全,摒弃落后的传统混凝土建造模式迫在眉睫。
在国外,大规模采用钢结构建筑取代混凝土建筑,或是利用钢结构技术对“旧房危房以及棚户区”做升级改造,不仅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减少伤亡,还能从根本上克服路面“微震动”,降低坍塌的几率。
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瑞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钢结构建筑本身结构十分稳定且具备统一性,可有效降低路面“微震动”对建筑的影响小。同时,以国际上的经验和杭萧钢构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钢结构建筑普遍使用寿命能达到80年至100年左右。
但是,社会上对钢结构建筑普遍存在的“造价成本高、建筑售价昂贵”的认识误区,以及我国钢结构技术的不成熟,导致在过去钢结构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普及。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比例普遍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10%。其中,能保证居民居住安全的钢结构住宅比例更低。
“目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得到进一步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对购买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进行税收返还的奖励政策。这不仅有助于普通老百姓走出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误区’,还能让更多企业参与到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中来。”陈瑞表示,杭萧钢构公司最新研发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已经成功申请专利,对钢结构建筑的推广普及提供了“技术引擎”。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生命安全是建筑的第一准则。杭萧要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尽快结束国内“快餐房”历史,让老百姓住上健康环保、安心安全的房子。
追究监管为安全托底
楼房的质量和寿命,事关人命大事。对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房屋建设质量问题,技术和资金短缺固然是“快餐房”形成的原因,当然也有人为因素,但这并不能完全释疑。
回看中国历史,赵州桥距今已有近1500年,依然未倒;即使在民间,百年老屋也比比皆是。那个年代并无钢筋水泥,建筑物不倒的原因主要就是存在严苟的追究制。
中国古代的责任追究制度被称为“物勒工名”。即,一项工程或某件产品完成后,都要将工匠或监造官的名字印在工件之上,这是在拿建造者和监管者的身家性命担保工程质量,或者说把他们的声誉和身家性命与工程的质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2012年,香港曾推行强制验楼计划,清晰界定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作为楼宇的产权人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内地施行强制验楼也刻不容缓,各地应早日推出适合本地的强制验楼计划。
楼房是耐用消费品,即便寿命再短,通常也有十几二十年的使用期。而一旦塌了,因为二十年的时间已过,很难再找到责任人。因此,推行强制验楼计划,有利于提前预案,及早发现问题,追究责任,避免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