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原料成本高”这个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必讲的内容,让齐鲁石化烯烃厂副厂长王吉平发愁了好几年。“烯烃厂效益上不去,公司化工板块亏损,跟乙烯原料成本高很有关系。”王吉平觉得“乙烯原料成本高”就像包袱一样,沉甸甸的压在他的身上。
2014年,齐鲁石化将乙烯原料优化作为化工扭亏脱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司领导挂帅牵头乙烯原料的优化工作,乙烯原料优化成了公司八大攻关项目的重头戏,十大工程中的裂解炉原料轻质化改造也拉开了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帷幕。直到年底,作为工作亮点,公司总经理凌逸群在经济活动分析会特别提出“扭转了乙烯原料成本高的局面”,王吉平才卸下了心中的包袱。元旦刚过,王吉平就算了一笔账,2014年吨乙烯原料平均成本为5281元,比2013年少了近250元,仅原料一项,成本就降低了6亿多元。
“要想降低原料成本,首先自己心里得有本明白账。”王吉平介绍说,“说白了,原料优化就是要选择性价比好的原料,产出尽可能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乙烯装置来说,轻烃就是王吉平所说的“性价比好”的原料。他们对轻烃原料做过专门的测算,其高附收率在64%左右,相较石脑油、尾油等重质原料,高附收率要高出4个百分点。“而且轻烃价格还便宜,虽然石脑油随着原油价格一路走低,但是和轻烃比起来,其边际贡献还要少很多”,王吉平说道。
不过,摆在烯烃厂面前有两大难题:轻烃裂解炉偏少以及轻烃资源不足,拖了乙烯原料优化的后腿,装置增效潜能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4年,和公司相关专业部门一起,烯烃厂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决定在装置设计能力极限范围内,改造两台液体裂解炉,为乙烯原料轻质化创造有利条件。2014年7月5日,6号裂解炉停炉交付施工,轻质化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序幕。经过60天紧张有序的施工,9月6日上午,6号裂解炉实现一次投油成功。11月15日,5号裂解炉又实现了一次投油成功。两台裂解炉轻质化改造的完成,为增加轻烃原料的投入奠定了基础。
为了避免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从9月份开始,烯烃厂一方面积极协调公司有关部门加大了轻烃原料的采购量,寻求青岛、济南以及石家庄的轻烃原料进厂,9至12月份,新采购轻烃原料25167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轻烃原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他们抓住公司炼化一体化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协调上游生产厂增加炼厂轻烃的进厂量,炼厂轻烃投入量每月都保持在1万吨左右。2014年,乙烯装置轻烃原料投入比例为16.09%,较2013年提高了2.38个百分点,为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为了给裂解炉寻求更充足的原料,烯烃厂不仅把眼光放在了炼厂2015年新增的8万吨富乙烷气和5万吨轻烃上,他们还把“大网”撒到了数百公里外的青岛。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个LNG项目在青岛投运,在王吉平看来却是极大的利好消息,“青岛LNG项目分离出的乙烷,这都是裂解炉的细粮。”王吉平说道:“我们派出员工承揽青岛LNG项目,201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新的LNG乙烷接收设施,都是为了原料优化做准备。据介绍,青岛LNG项目每年可提供13万吨乙烷,将极大地改善乙烯原料结构,提高乙烯收率和装置效益。
“要想降低乙烯原料成本,把我们手中的原料用好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该厂生产技术科科长宫钦月介绍说。乙烯装置原料有石脑油、轻烃等10余种,组分不同,其裂解深度也不一样。借助裂解深度控制SPYRO软件,烯烃厂每周都会模拟裂解炉的运行状况,并结合在线色谱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各种组分进行分析和模拟评价,找出最佳原料配比和裂解深度。每月他们还会对乙烯原料的总量进行预判分析,优化裂解炉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混合裂解,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结合每周一次数据分析,烯烃厂对各种原料性质、边际贡献水平进行排序,实现了原料的价格与边际贡献直接挂钩,用于指导原料的采购,有效的降低了采购成本。
“提高高附收率,提高乙烯产量也是降低原料成本的有效手段”,宫钦月介绍说。烯烃厂一方面抓好压缩机流程优化,稳定裂解气压缩机吸入压力在33千帕左右,保证了高附加值产品的采出。另一方面将后续装置歧化异构化单元的富含乙烷、丙烷以及氢气的尾气回收作为乙烯装置的原料,最大限度降低加工损失。2014年,乙烯装置高附收率完成60.94%,较2013年高附收率提高0.93个百分点,为乙烯装置原料成本的降低提供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