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固件行业也在不断壮大,史丹利高进华表示,一个紧固件企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培养产业的内在动力,但我国大多数紧固件企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少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少,企业的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紧固件行业面临着洗牌转型,持续的产能过剩和紧固件销售下降,部分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应紧抓内销市场,依托汽车、高铁、造船、先进制造业、IT及电子电器等重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直把创新、转型作为重点,坚持不懈地调整产品结构,让紧固件行业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史丹利高进华认为,从销售总额和产量看,中国和日本的销售总额接近,分别为93.75亿美元和96.9亿美元,但销售总量却是620万吨和287万吨。“也就是说我国出口的紧固件产品吨位最大,但附加值却是最低的,因此一定要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上下功夫。”史丹利高进华解释说,“出口之所以同比大幅增长,缘于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欧盟反倾销的影响,我国紧固件出口量堪称史上最低,仅为161万吨。”
史丹利高进华解释道,经过几年来的产业转型、调整重组,韩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之快让其震惊。他曾参观过两家韩国工厂,其中一家企业有200多名员工,其销售额为6亿元人民币,即人均劳动生产率为200万元,另外一家企业的300多名员工创造了10多亿元的销售额,意味着人均劳动生产率250万元。"车间里几乎全部是自动化生产"。
高强度、非标异型件产品也有了较快发展,已接近市场总量的六成。“较大提升了行业2011年的产品均价。”“专特精是我们行业要走的一条路。第一步,我希望企业能把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到50万~100万元人民币,只有超过100万元,企业才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史丹利高进华说。
史丹利高进华表示,紧固件行业在上一个五年的发展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龙头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涌现出了超10亿元的企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超5亿元的企业;以及近200家超亿元企业。但同时令人忧的是,微小型企业多而分散,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且不少企业低价倾销,市场不够规范,企业竞争力不强。
紧固件企业最为重要的其实是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并且紧抓质量,走高质量路线,而专、特、精将是紧固件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史丹利高进华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对机械基础件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较晚,长期缺乏投入,致使整个行业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特别是随着中国主机水平的提高,机械基础件落后于主机的瓶颈现象日益显现。近年来,虽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等方面,国家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与当前市场需求及国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具体表现在:产品品种少、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史丹利高进华:紧固件作为机械行业主要基础件产品,机械工业的发展,也对紧固件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罗百辉认为目前国内普通标准紧固件一直供过于求,而高档紧固件(高温度、异型、钛塑复合、特殊性能等紧固件)供不应求,还要依赖进口。国家机械局把"普通标准紧固件"列为限制发展产品,"高强度异型紧固件"列为当前鼓励发展产品。高强度紧固件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使用量逐步增加。
根据36个计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规划,预计到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营业里程将达到6560公里,轨道紧固件需求达55-70亿元。这些大型项目将大大提升高强度紧固件、钛合金等高端紧固件需求量,摘掉“低端”标签不无可能。国内各大小紧固件企业应该放眼未来,“高铁”“航天航空”“公路”“机场”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正为紧企走向高端提供了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