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记者独家报道了“南京明皇宫移植遇百亿商业开发,考古结果9年秘而不宣被质疑”事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9日下午,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南京市文广新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对该报道予以回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考古部门对“中航科技城项目”地块的确进行过考古勘探发掘,且疑似是明皇城西侧城墙遗址。
不过,该部门表示,并没有对考古结果“秘而不宣”,而是在2009年出书公布过一次考古成果。但澎湃新闻记者发现,普通民众很少会有人看到这本发行量不算大的学术书籍,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政府以信息公开的法定形式进行公示、公开的。
另据《扬子晚报》报道,早在2006年文物部门就在附近地块进行过考古勘探,并且发现了皇城城垣的遗迹。但当时发掘的地块,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座“中航科技大厦”。为什么当时发现的遗迹用盖房子,而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对此,南京市文广新局表示,9年前遗迹怎么处理的,要查找档案记录。对于当时有没有召开专家论证、又是怎么论证的,该局人士表示,无法在现场答复。
学术书籍“公布过”考古成果
“所有考古是按照程序进行的。'秘而不宣’的报道是失实的,有些公开出版物已经把2009年之前的考古成果公开了。”
在当天的新闻通气会上,南京市文广新局宣传处处长林达青表示,南京考古部门对明代皇城的遗迹考古及其成果“早就公布了”,且从2012年开始,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当中,“我们向文物局、文物专家都有通报,只是社会上了解比较少”。
记者了解到,林达青所提到的“公开出版物”系指《南京明故宫》一书。此书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主编为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该书系南京市文物局2007年重点科研课题,项目名称为“南京明故宫遗址史料调查与考古发掘研究”。
据此,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认为,既然“公开出版物”都“公开过”一些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因此不存在所谓“考古结果9年秘而不宣”的情况。这一说法能够站得住脚吗?
那么,“学术出版物”能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方式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有专家指出,第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就此事而言,应该是江苏省或南京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第二,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和方式,要以“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为主,或者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也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把“专业的学术著作”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方式。
因此,有学者认为,受众范围偏小的“学术著作”与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两者在性质上并不相同。而且,杨新华个人主编的“学术著作”,其责任者是个人,更不能与行政机关发布的信息公开相提并论。
考古发掘后为何没有保留?因为“残破不堪”
记者在此前的报道中也提及,杨新华主编的《南京明故宫》指出了“明代南京皇城西垣遗址”问题。
该书第六章第九节提到,南京金陵摩托车厂位于明代皇城遗址上,为南京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地区。2006年2月13日—5月19日,南京市博物馆对金城科技大厦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明代皇城西垣等重要遗迹,“城墙、官署、道路等遗存尤为重要,是复原、展示和研究明都南京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填补了明皇城考古的空白。
遗憾的是,这处遗址却要为“中航科技城项目”地块的商业开发让路。
对此,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管办副主任丁波在新闻通气会上承认,当时确实发现了地下遗存,疑似明代皇城的西城墙,但是,“遗址遭到破坏,残破不堪,没有明显的遗迹,因此没有保留,也没有保护的价值,所以可以建设”。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位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施工中发现的重要遗址遗存应当原址保护,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公众展示。“发现了皇城城墙遗址,主管部门就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而且是原址保护,否则就是违法行政。”
为何此前没有公开考古发掘?因为遗址“不重要”
9日,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管办就“对中航科技城项目考古发掘问题”作出回应:中航科技城项目位于中山东路518号原金城集团厂区范围内,依据《南京市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该局于2013年12月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发掘,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尚未结束。
记者注意到,根据中航科技城项目的公开信息,该项目面积大约40万平方米。而2013年的考古发掘是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在开发地块内东北、北、西、南等方向选择7个区域进行考古,发掘面积仅为5000平方米,仅相当于开发地块的1%。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该地块考古项目领队岳涌介绍,此次发掘的重点目的,是找到皇城西侧城墙的走向,重新确定已经消失城墙的位置,所以才选择“重点区域”进行。
据当地文物主管部门表示,上述遗迹已经向开发商正式提出保护,但具体如何保护还没有确定。“关键是原址还是迁移保护?根据规划图,有些遗迹在楼宇之间,比如古井,就有条件原址保护。”岳涌告诉记者,墙基遗址是线性分布的,肯定与楼宇交叉重叠。文物部门提出原址保护,但最终的保护方式还需要规划等各部门共同确定方案。
此外,对于2012年是否有过考古以及之前对该地块的考古发掘为何一直未公开,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祁海宁表示,“2012年1月至4月的考古项目,也发现了遗迹,但是面积非常小,只有500平方,破坏非常严重,保存得不好。”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管办副主任丁波表示:此前发现的遗址“保存非常不好,遗迹现象不明显,因为不重要(所以没有公开)。”
当地文物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对于遗址,很多专家有不同的看法,这个还需要一个正规的专家论证。有了论证才能确认是明皇宫的西墙。目前推断是明皇宫的西墙,但是还需要论证,不能考古一家来说。对于西墙我们也是很慎重的,这个角上,很多人认为西墙在这里拐弯了,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拐弯处。是不是城墙还要重新认识。考古工作还要持续开展。所以这是我们没有对外发布的一个原因。”
不过,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对澎湃新闻说,《文物保护法》有明确规定,考古调查、勘探中遇有重要发现的,应该及时报国家文物局处理。而且南京文物部门对地下遗址的保护工作应该公开透明,不能“一会儿说因为有了重要发现,不能公布考古情况”,一会儿又说“因为发现不重要,也没有公布的必要”,“这个逻辑令人难以信服”。
此外,有专家指出,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位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施工中发现的重要遗址遗存应当原址保护,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公众展示。“发现了皇城城墙遗址,主管部门就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而且是原址保护,否则就是违法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