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嫦娥”系列探测器成功发射并着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并与“神州八号、九号、十号”对接,“长征六号”一箭20星首飞成功……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希望之光。
在今年近3000名的全国人大代表,以及超过2200名全国政协委员中,从事民航、航空界的“代表”不在少数,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民航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重要地位。
在“两会”期间,来自空间科学领域和航天科技领域的专家委员、代表都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星专家徐世杰提出,要用航天项目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用高科技来扶贫:
“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很多人还挺穷,扶贫是很大的问题,但我们不能说因为现在穷我们就不发展这些东西,那你就会永远穷下去,因为将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些大的航天项目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这些创新空间产生的技术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比如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到现在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日本在家用电器发展这么快,它买了美国大量阿波罗时期的专利,回去二次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则提出,在探索火星的路上,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我们在想我们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积累,马上有嫦娥5号体验,还有嫦娥四号的经验,我们认为我们有能力把我国探火第一步步子迈的大一些,时间上虽然落后,但水平上要站的更高一点,通过我们的努力,加上过去积累,和大家支持,我想我们是有可能在2020年这个地火见面周期把探测器打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则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理念:
“我们在完成空间实验室任务之后,空间站目前已经处于研发阶段。中国的空间站将利用当代的技术建造,所以是一个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比较高的科技水平的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到2020年前后建成,我们的空间站也是一个可以在轨长期运行的空间站,所以我们的空间站应该是会成为国际上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重要的设施,它会给中国的科学家甚至世界的科学家提供更好地研究机会。”
《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都明确表示要扶持航空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歼-15舰载战斗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孙聪兴奋地说:“现在是'政府有想法,企业有干劲’,这是我们航空人努力的大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