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2月21日讯(记者 董非)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征集活动,是国家住建部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住建部门及企业全面了解、科学选用智能建造技术和产品,加快智能建造发展,推出的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提交的《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成功入选“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类”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第一批)。
中建科工钢构件生产线入选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第一批) 项目简介 本生产线创新设计了U型布局,引入6轴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通过在自动寻边、自动加工等关键方面的技术突破,自动完成构件的切割、焊接等核心工序。建立由程控行车、AGV、RGV等先进设备构成的车间智能物流系统,实现构件在多个工序之间的高效衔接。开发了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自动排程、任务调度、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等系统模块,建立系统覆盖范围内工序之间的智能互通,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无人化”生产。打造“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数据闭环,实现了生产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资源配置。设计并搭建了首个面向钢结构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实现建筑钢结构制造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管控。
部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技术特点 1、研制了系列钢结构制造智能装备 创新研制了建筑钢结构制造全工序的系列智能化新设备,研发并建立了基于智能控制集成技术的下料、组焊及总装等一体化工作站,装备了首条建筑钢结构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了信息高度集成、设备联动协作、全流程自动作业,全面提升了智能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填补了行业空白。
中控室 2、开发了钢结构制造信息化关键技术 开发了基于边缘计算引擎技术的新型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系统,及面向建筑钢结构的首个钢结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建立了适合于钢结构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确保了网络畅通,降低了终端部署成本,减少了智能决策服务响应时间,实现了制造环节的“全过程可追溯”,促进了钢结构工厂 互联网协同制造方式升级。
工业互联网平台 3、研发了成套钢结构制造先进工艺 研发了“无人”切割下料、卧式组焊矫一体化加工、智能化仓储物流体系、机器人高效焊接等钢结构制造新工艺,研发了部品部件物流仓储过程定向分拣、自动搬运、立体存储等新技术,缩短了零件周转周期,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实现工件 的快速自动编程焊接,推进了建筑钢结构制造自动化进程。
智能焊接机器人 应用效果 本案例项目投入生产运营以来,通过技术、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磨合,应用效果显著提升。 1、生产效率提高 根据生产线加工的某批次构件生产情况分析,其在下料、坡口开制、组立、焊接、矫正、二次加工、二次装焊、打磨、抛丸、油漆等全流程加工工序上的工时,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均有缩短,且所需人员人次大幅降低,工序效率提升22.03%,人均效率提升23.56%。 2、单位产值能耗降低 项目通过能像管理系统与节能技术手段应用,对生产设备进行能耗监控,并且通过系统分析其带载情况和闲置情况以及利用率,让能源的流向尤其是无价值或低价值流向清晰透明,并根据能像系统的分析研判结果,研发多种技术手段开源节流。 据测算,相比于传统生产模式,本项目单位产值能耗减低10.40%。
能像管理系统 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 本项目产品设计是基于三维模型的可视化设计,模型本身带有数据信息和工艺信息,并且这些数据信息将基于软件、系统和工业互联网,随产品的全设计周期和全制造周期进行流转,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流转的时间浪费。并通过加强设计软件和加工软件的互通应用,将模型数据导入离线编程软件,使得产品可以在设计阶段既进行加工可行性、加工时效分析等方面的测算,并且直接生成适用于机器人工作站的加工程序,所有模拟测试均在三维环境中完成,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 在产品的标准化改进上,项目根据上述大容量的模型信息进行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帮助设计团队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的节点设计,并根据设计结果定制智能制造生产线,从而显著降低产品设计、制作时间。 据测算,智能模式较传统模式产品研发设计周期缩短31.08%。
全设计周期和全制造周期 应用项目及推广 目前,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项目、西昌人民医院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项目、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藁城新校区项目、深圳市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项目、中洲滨海商业中心项目、奓山街产城融合示范新区一期项目、湛江市东盛路公租房项目、青岛莱西产业园项目、深广渠江云谷产业园项目、东莞国贸中心超高层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日本JFE本馆天桥项目等国内外100余项重点工程中。 同时,项目成果已为中建科工四川、天津、江苏、湖北等地制作厂的升级改造提供借鉴。
大疆天空之城
深圳第三人民医院 社会效益 本项目申报了国家专利75项,其中已授权39项,发表科技论文68篇,软件著作权27项,成果纳入国家及企业标准4部;装备了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为推动钢结构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了高校、企业技术力量的蓬勃发展,有效保证了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 经中国钢结构协会评价,项目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