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冬奥盛会的日渐临近,由北京城建集团施工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工程进入了冲刺阶段,百余人组成的维保团队热“雪”沸腾,日夜坚守海坨,全力奔赴“冰雪之约”,为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保驾护航。 “摸着石头过河” 国家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延庆赛区,依托小海坨山天然山形建设,设7条赛道,包括3条比赛雪道和4条训练雪道,涉及男女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滑降等11个滑雪比赛项目。 由北京城建施工的一标段工程为主雪道,由上下两段(C1+B1)雪道组成,主要承担滑降与超级大回转的比赛。雪道上段C1雪道长3000米,起点从小海坨山顶出发区至中间平台间,起始段位于小海坨西向山梁,然后进入山梁北侧落叶松林,利用自然地形同时展现了高山草甸与树林的自然风光。承上,雪道转为南向沿山脊直下,并设置4个跳跃点,此段为整条雪道最精彩之处,是男子女子滑降共用赛道。雪道下段B1雪道从中间平台至竞速结束区,雪道自此由山脊向西转入山谷,前半程为宽阔的碗状山谷,出峡口处为最后一个跳跃点,结束比赛。此段雪道独具特色,尤其是高山峡谷地段,为世界之独有。 站在海拔2198米的山顶出发区,可以远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的平远景致,错综的赛道拟合于海坨山脉,远远望去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因此,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被命名为“雪飞燕”。 其中,主雪道垂直落差900多米,最大坡度接近68%,创下了国内雪道落差之最。从草甸到松林,从山脊到峡谷,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充分展示了高山滑降运动的惊险与刺激、速度与激情,是目前世界高山滑雪最具难度和最富挑战的比赛场地之一。同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还建设有山顶出发区、中间平台、竞技结束区、竞速结束区、集散广场、索道等附属设施,可同时容纳约8000人观看比赛。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程拥有冬奥会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这是国内首例最高等级高山滑雪场,建设周期短、建设难度大、建设标准高,而且没有任何施工规范可循,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项目经理张洁说。 施工作业面分散、交叉作业多、施工机械多、进场路窄坡度大、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多……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建设过程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并提出以世界标准建造冬奥滑雪项目顶级赛道的目标。 该项目团队先后与参与索契、平昌冬奥会建设的外国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磨练提升,全力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全体参施人员1000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于2021年6-8月完成了附属工程、索道工程、雪道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自8月正式进入保赛期 组成空中运输“生命线” 小海坨山海拔2198米,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密林、乱石、陡坡、落石、毒蛇出没等险情时有发生,前期勘测过程极为艰辛,来回路上的时间就要花费6个小时。 在刚开始的时候,山上还无路可走,就采用“人背马驮”的方法。做地勘的时候,为了在山顶搭建一个临时围挡,项目团队找当地老乡雇了20头骡马,每匹骡马一次可驮运150公斤货物,每天上山下山两趟,将建筑材料、食物和水驮上山。在山石遍地的施工现场,这群赶马的人和马儿,成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垂直运输的问题,项目团队在集散广场布设了三台塔吊。每台塔吊高50米、臂展75米,可以覆盖半径70米、海拔高差近百米的施工区域。它不仅刷新了北京塔吊海拔高度的纪录,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唯一架设塔吊的区域,大幅提升了高山施工材料运输效率。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共有9条索道,项目团队成立了北京城建历史上第一支高山索道施工突击队,沿着索道沿线建设9条临时货索,组成空中运输“生命线”,在前期材料运输上提供了巨大动能。 “我们还曾经利用直升机运输过一段物资,给山顶平台运送过一台发电机,给中间平台运送过机械……”张洁说,他们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所有运输方式,在高山上来了一次运输工具时空大交汇。 从人背、驮运到修建圆木栈道,从塔吊、车辆运输到货索运输、直升机运输,想法设法多措并举解决平面和垂直运输的问题。 超越极限雕刻“明珠” 除了交通运输问题,项目团队还要克服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等多只“拦路虎”。 地形起伏大,测绘作业难。项目团队就巧用科技,通过BIM技术和无人机3D测绘扫描技术的辅助,在电脑里模拟出一整座小海坨山,然后利用航测无人机对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测量校队,比传统的方格网测绘提高了数十倍工效。比如,专门为索道建设开发的无人机放绳技术,一根直径9毫米的工作绳可以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穿越崇山峻岭,从一个龙门架的索环飞到终点处的另一索环。相比传统的人工放绳,不仅把放绳时间由传统的一至两天缩短为2个小时,更有效规避了传统人工登山放绳带来的安全隐患大。 山路坡度大,材料运输难。沿山修筑的“之”字路坡度大、转角小,普通的运输车辆无法行驶,机械设备在这里都“趴窝”了。项目部特别引入了运输车里的“特种兵”——六驱运输车,可以快速将大量施工物资运输至1900米处。一根造雪管线长4.5米,重2.5吨,要想运输到位,中途要更换五六种交通工具。先用卡车运送到集散广场,再换六驱运输车运送到中间平台,然后再依次换上履带拖拉机、卷扬机、拖拉机,最后才达到造雪泵房处。此外,还专门开发出一种遥控驾驶的履带运输车,避免人员驾驶,全力确保施工安全。 最高海拔高,山顶建房难。平地起高楼引人感叹,海坨之巅建房令人惊叹。山顶的出发平台,犹如一只凌空欲飞的大风筝,被称为“海坨飞鸢”,轻盈飘逸。而吹动这只风筝的风力一年四季都在八级左右,遇到恶劣天气,最大风力达到十二级,大风裹着石屑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冬天山顶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住在帐篷里,盖着两床被子还会感到瑟瑟发抖。10.4米高的空间,工人们每天都是“用生命在工作”,身子一直都悬挂在半空中。 自2018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目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于2019年11月15日实现造雪,2020年1月16日至20日完成“十四冬”高山滑雪滑降比赛;2021年2月21日至26日圆满完成相约北京测试活动,顺利通过层层“模拟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