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节能、园区发电、中和排放、科技转型
锋创科技园绿化面积达50%,绿化用水采用循环系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杜琨航 摄 北京森特股份集团的屋顶光伏可发电、保温。 7月13日晚上,北京亦庄新城凉水河公园,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拍照,小河、绿地、大风车(风力发电机),让人仿佛置身某个旅游小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看到,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快递车、无人零售车,在北京经开区的大街小巷穿行;一个个工业科技园区,被绿地、水系环绕;而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系统也正在普及。雨水回收,中水利用,能效升级,绿电引入,低碳产业转型,这一切正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趋势。 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北京制造业按下低碳发展的快进键。前不久公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制造业绿色低碳行动方案》)更是定下创建15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目标。制造业领域多条路径的绿色低碳发展正在擎起北京绿色工厂的2.0版。 节能用能 做绿色工厂,企业各有“加减法” 近日北京气温冲高到36℃,对于光伏太阳能来说,却可“施展抱负”。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的北京森特股份集团研发大楼,正在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享受室内清凉。“我脚下的建筑光伏一体化产品,不光可以发电,还能够起到保温、隔热、防风、防渗漏等作用。”该集团工作人员表示。自2021年起,森特股份集团就开始逐步改造办公楼及工厂屋顶,并采取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实现了大面积屋顶资源的能源化利用。“目前,已建成0.3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基本解决了公司总部三分之一的办公用电,待全部建成后,其能效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相距不远的锋创科技园也把低碳发展列入重要议题。2021年8月,这座园林式的特色科技园与入园企业合作,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据锋创科技园联席总裁赵建东介绍:“科技园占地7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0%。绿化用水采用循环系统,每年节省56%用水量,是北京经开区率先利用屋顶空间部署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产业园区,每年自发电量可解决园区约12%能耗需求。” 挖掘内部潜力,向太阳要绿能,成为北京多个工厂园区常规选项。如果说,这是做清洁能源“加法”,那么不断压低生产用能,提高用能效率则是工业企业做的“减法”。“过去五六年,北京奔驰生产单车的能耗下降40%左右,2017年获得‘绿色示范工厂’称号。”北京奔驰技术维护运营三部总经理郑大元表示,“7年前工厂开始投入EMS(数字化能源计量系统)和BMS(设备智能化自控系统),在准确测得环境条件后,进行智能控制调节,实现用电、用热、用水的最大节约。” 低碳发展 建设“零碳工厂”“零碳车间” 多年前低碳发展已在以北京经开区为龙头的北京市的不同行业、领域开始实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低碳发展在各大园区、企业迅速形成共识。 2021年初,北京经开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碳中和园区就从北京绿色交易所领取到中国首张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证书。根据核查报告,该园区在2020年已实现碳中和。目前,依托节能技术和能效平台,园区年节约用电量达到60万千瓦时,总碳排放量减少426万千克。 北京经开区在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框架下提出2030年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同时提出实施碳减排专项行动计划,强化碳排放源头管控,严格控制高能耗行业快速增长,制定产业碳排放准入门槛,在项目入区、项目立项、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明确碳减排目标。试点开展净零碳工程,鼓励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车间”,打造“零碳产品”。 多年来,北京经开区创建管理体系、激励体系及绿色金融完善园区管理,制定多项措施,从企业生产全过程降低固体废物的产生,提高区内危险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建筑领域固体废物的产生强度。 据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经开区已陆续完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无废城市等示范试点建设。2019年入选国家“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并于2020年底完成核心指标以及24项试点期阶段性任务。今年4月,北京经开区凭借着试点期间建立的“无废模式”,成为唯一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经开区。 在绿色制造体系上,北京经开区通过“园区+供应链+企业”模式,鼓励区内企业通过集约厂区设计、建立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开发生产绿色产品等途径建设绿色工厂。 路径探索 “四步走”方案助力碳中和落地 北京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行动方案》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绿色发展主要指标和任务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要超过12%,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降低率达到20%左右。 郑大元表示,从2014年起,北京奔驰就开始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目前年发电量可达3000万千瓦时。2021年,北京奔驰制定了“碳中和四步走”行动方案,包括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持续节能降耗的深度挖潜;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技术应用,提高自制绿色能源占比;通过外购绿色电力进一步抵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于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北京奔驰将通过参与国内的碳补偿项目来进行抵消。2021年,北京奔驰即落实了“四步走”行动的重中之重——参与全国绿色电力交易,成为北京市首批购买绿电企业,购电量高达3300万度。 据了解,这四种做法已成为多家企业不约而同的低碳之路。2021年北京经开区金风科技、施耐德、松下电气、亦庄置业和京东方光电5家企业纳入第一批碳中和试点项目,而“十四五”期间将试点完成20个以上碳中和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度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则对低碳项目给予了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奖励。截至2021年,该资金累计支持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项目455个,支持资金达2.86亿元。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从2017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6批绿色工厂,北京达96家。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31家。此外,该区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园区重点企业100%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产业转型 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森特股份集团是一家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深耕20年的企业,北京大兴、成都天府、香港等多家机场都是其服务项目,工程业绩累计超过3000个,涵盖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建筑,还在噪音、土壤与地下水、地质灾害与矿山治理方面,享有行业地位。“双碳”目标给企业很大振奋,2021年太阳能科技巨头隆基股份注资森特股份,成为森特股份第二大股东。今年4月森特股份又将隆基新能源收购,聚焦建筑光伏一体化市场,结合双方优势,共同开拓建筑光伏一体化新领域。这也开启了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的快速发展模式。 与低碳产业转型相比,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同样重要。郑大元表示,低碳节能理念贯穿于北京奔驰的整个生产制造流程,并不断完善废弃物管理制度,包括对厂区内固体废物实施分类管理等;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流程》,规范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交由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物流环节,自2016年起,北京奔驰开始投入使用循环包装,使用比例已超过85%。截至2021年底,通过包装循环利用等绿色物流措施,减少工业固废产量超10万吨。面向未来,公司计划在2025年实现零部件包装100%可循环。 按照北京市的整体部署,目前正在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市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市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其中,“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另外,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升级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得现有优势产业通过优化流程、提高工艺,实现了质的飞跃,让中国制造在保持低碳方向的同时更加具有含金量、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