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紧固件制造商助中国成就汽车强国

 //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3-4-9 15:29:58  兰格钢铁
    我国想要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必须有政府牵头,协会、学会、科研院校带动,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汽车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借鉴经验、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共同努力,真正成就“汽车强国”的梦想。

    又是一年过去,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平稳增长。这看似简单的4%的平稳增长,是在全行业克服了刺激政策全面退出、全国基本建设放缓、以及部分城市限购等不利影响下实现的,而且更难得的是在产销平稳增长的同时,销售额、利润也相应增长。表面看,媒体或担心或期待的库存过多、产能过剩、促销大战没有出现,而在产业内部,产品开发、渠道整合、品牌策划却在扎扎实实地进行。中国汽车产业在探索平稳增长的年代该怎么做。

    在这一年里,全行业考虑更多的是,在高增长时代结束,能源环境交通危机显现,国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条件下,中国汽车产业该如何发展?

    对于这一严肃而重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实施汽车强国战略。理由有四:一是汽车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中,汽车产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抓手;二是汽车产品本身就是重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正在实施的社会转型升级中,衣食足而重住行是必然趋势;三是汽车产业发展与汽车产品普及,受制于能源、环境、交通,而且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都需要全局性的规划与联动;四是建成汽车强国,不但要汽车强,而且需要装备强、材料强、电子强,人才也要强,需要举全国之力协调发展。

    而汽车强国战略的内涵,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做强中国品牌,深化合资合作,完善产业链条,重视海外战略,建设汽车社会。

    一、加强自主创新

    这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靠引进开放、合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其间也有自主开发的不懈努力)。但现在形势变了:一是该引进学习的都引进学习了,靠引进解决不了的研究开发能力,只能靠自主创新;二是,我们已达到世界产销第一的规模,具备自主创新的好条件。在市场经济中,有市场,有规模市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刨除外资品牌不算,中国品牌已有1000万辆以上的产销市场,难道这还不足以支撑我们自主创新吗?

    怎样进行自主创新呢?笔者认为,在以往多次重复讲过的建立高水平研发基地,建立现代化开发流程和数据库,以及组建并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外,还有三点特别重要:首先是提高研发投入的比例。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要求: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外同类先进企业相当。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我协会统计的数字,我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2%,仅及国际水平的一半。这么低的研发投入,在过去以引进为主要技术来源的发展模式下,在行业、企业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情有可原。但在今天市场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并且需要加强自主创新,以建设汽车强国为目标的情况下,是万万不够的。当然,企业要提高研发投入的水平,还需要国资管理部门改善考核方法,督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还需要税务部门改进工作方法,从逼企业多缴税转向鼓励企业多投入研发。

    第二项重要的事,是政府应有计划地支持汽车产业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虽说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但汽车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积累还不足以和跨国公司抗衡。因此,在前端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领域,由政府给予有计划的支持是应该的,而且欧美日韩都是这么做的。

    第三项重要的事,是政府应该制定长期、综合、稳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向着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技术进步。这里的关键是政策要长期、综合、稳定,这需要从全局出发,需要考虑各个方面,按目前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政出多门且无长远科学规划的管理,还很难做到。

    二、做强中国品牌

    对于要不要做强中国品牌,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对于如何做强中国品牌,各种意见却大相径庭。在为中国品牌的大声疾呼中,有两种声音很响亮:一是希望限制外资,二是希望国人能主动维护中国品牌。经过冷静思考,笔者认为,这两种想法都难以实现:改革开放是既定国策,且已成功实施多年,除非有世界格局的大变故,否则不会改变;汽车产品是完全开放的市场,要求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中国品牌也不现实。别看国产高铁发展得不错,如果高铁像汽车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上,旅客可以有多种选择,也极可能出现大家坐德国高铁、日本高铁而不坐中国高铁的情况。

    在充分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做强中国品牌,笔者认为,从行业、企业而言,应注意三点:一是品质先行。应制定计划,严格对标,在几年内做到中国品牌在性能上与外国品牌相当,质量上也达到同样水平。唯其这样,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品牌的美誉度,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是对品牌也要有规划、谋划、策划,要因条件制宜、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当前中国品牌技术实力并不占优的条件下,建议可以考虑海尔得以成功的以服务为突破口的品牌战略。吉利这两年采取的提升安全性能为突破口的战略,也得到很好的效果。三是加强合作。丰田和宝马能做到的中国大企业也应能做到。首选的合作领域可以包括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联合采购,产品平台共用等等。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方向,应成为企业间合作的重大舞台。

    做强中国品牌,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政府官员用车,理应优先中国品牌。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为什么在中国不行?已签署的世界贸易规则应该遵守,但世界贸易是利益优先为原则,不需要共产主义风格,已承诺能遵守是好汉,未承诺先遵守是傻瓜。

    三、深化合资合作

    首先是有必要。且不说改革开放是国家大政方针,经济一体化是世界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和平环境,仅就汽车行业的情况而言,继续开放、深化合作也是必要的。三十年来,我们基本学会了汽车的制造技术,但高端的制造装备需要进口;我们初步建成了零部件体系,但关键部件、芯片、材料,还需要进口。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重视创新,做强中国品牌,不是关上开放的大门。

    其次是有空间。以往的合资合作,主要模式是单纯引进、国内制造、国内销售,现在完全可以向共同开发,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在中外合作的关系上,原来无技术、缺资金、少人才的中方,已今非昔比,完全可以在深化合资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

    第三,要通过深化合资合作,完善我们的产业链。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中,确有一条规律,就是全球分工:在技术高的地方开发,在成本低的地方制造,到市场需求的地方销售。而意大利的造型设计,德国、日本的机床,美国和日本的芯片,也已举世公认。但是,还有另外一条规律,我们也不能忘记,这就是即使在全球分工的情况下,如果有足够大的市场,仍然可以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现在已占全球新车市场的四分之一,将来会达到三分之一乃至更多,因此,我们完全具备在中国批量生产绝大部分精密机床和核心元器件的条件。因此,深化合资合作的重点,应该更多地转向我们现在还不能生产的材料、装备、部件。

    四、完善产业链条

    我们要建成汽车强国,没有相对完整的高水平的产业链条是不可想象的。

    首先是零部件。零部件本就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基础差,整车多头引进,整车水平提高过快都是对零部件发展的不利因素。当前,高端零部件以外资生产为主,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缺乏研发和系统配套能力是现实情况。近年来,连中国品牌轿车整车企业都纷纷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结盟,更加凸显出中国品牌零部件的困境。

    其次是汽车装备与材料。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应该是汽车产业今后十年的主要任务。

    第三是维修、配件、改装与用品。

    第四是金融与保险。

    最后是与汽车产业发展有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咨询、调查、设计、公关及法律服务。

    由于笔者专业素养所限,对于这方面不能展开论述。但笔者愿在此向汽车行业同仁指出:纵观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由于需求拉动、技术引进和法规推动,整车制造领先于汽车产业的其他环节。对此,整车制造企业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带动、扶助其他环节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整车做强的目标。

    五、重视海外战略

    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横览世界各汽车强国,日本、韩国的汽车产业本以出口导向为战略,美、德、意等国的汽车产业,也有大量的出口和海外建厂生产。相形之下,我国汽车出口和海外组装仅占全部产量的5%。因此,加强海外战略应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此,笔者想强调几点:

    我国汽车出口和海外投资较少,除起步晚、基础薄弱的原因外,大企业不重视也是主要的原因。相形之下,倒是实力不如三大集团的吉利、长城、奇瑞、福田,更重视海外战略。在国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无论是从当前市场,还是从未来战略的角度,大企业集团都应该更重视海外。

    再则,汽车产业的海外战略,应与一般商品、一般加工工业不同。由于汽车产品价值高,使用寿命长,所以其出口与一般商品不同,除关注性能价格质量外,还应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又由于汽车产业对税收、就业均有很大影响,所以汽车产业的输出模式就不能以出口为主而应以海外建厂生产为主;又由于汽车产业布局对国民经济全局的影响很大,所以汽车产业引进国的政府及全社会对外国汽车产业的进入都有强烈的关注。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海外战略,应确立双赢的目标,充分考虑目标国政府与全社会的关注,充分照顾目标国各方的利益,同时充分利用目标国的各种资源。

    另外,还应注意协同。国家的外交部门和援外机构,外贸主管部门与银行,都应该对汽车产业的走出去给予关注和支持。汽车生产企业还应学习日本的经验,在海外业务开展中注意与商贸企业的合作。

    最后,还应做好行业自律,避免自相残杀。

    六、建设汽车社会

    汽车确实是改造世界的机器,汽车的普遍使用会给社会的业态、城市的布局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应该有足够比例面积的道路系统,大城市还要建设相互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住宅要建设足够数量的车库和停车场。

    其次是人民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汽车的运用。要有足够数量的加油站,商场、宾馆都要有足够的停车位,快餐店应有能让开车者不下车即可取餐的窗口。机场、车站的停车场,除了短时停车者外,还应考虑停车过夜或过几天。欧洲一些城市在试验更加灵活的拼车租车系统,美国一家公司已经运用电子导航成功地无人驾驶试验车几千公里。

    第三,要有合适的文化氛围。要能引导消费者普遍注意节能减排,还要引导消费者以平常心看待品牌。我们希望社会将汽车看成是交通运输工具,不是炫富斗狠的道具,更不是宣泄个人情绪的出气筒。

    第四,教育与文明出行。

    第五,综合的、高效的、稳定的政府管理体系。在制度方面应理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在部门设置上应减少政出多门和相互扯皮,而且,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导向,用合理而稳定的政策引导市场,再由市场引导企业。以上列出的都是建设汽车社会的任务,而且多是行业外的任务。那么,汽车行业应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汽车行业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有主体意识。既然我们坚信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既然我们坚信现阶段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摆正行业与政府的位置,坚信上层建筑应该服务于经济基础,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种种内部的和外部的问题,认清方向,坚定推进。在政府部门面前不耍赖,不讨好。不再纠结于政府管理得合理不合理,应动员行业力量,根据对国家民族有利的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影响社会,影响政府。我们还要摆正行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政府不是我们的主人,顾客才是我们的上帝。我们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审视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汽车并且称心如意地使用汽车,做所有应该我们做的事。

    二是要有主动意识。汽车产品的普遍使用,会推动汽车社会的到来,为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汽车行业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还要主动出击,解决或推动解决外部的问题。我们不能等待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是应该通过研究问题,研究政策,影响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我们不要再抱怨“汽车是唐僧肉,谁都要吃一口”,而是主动支持、引导机床装备、道路、停车场、维修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产业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世界产销第一的高度,并且正站在迈向汽车强国的起跑线上。汽车强国梦,是全行业的梦想,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最为灿烂辉煌的章节。只要全国汽车人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它就一定会实现!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我国汽车紧固件制造商助中国成就汽车强国
  • 2013年铁路基建拉升 紧固件企业又“逢春”
  • 我国汽车紧固件产业的现状
  • 我国紧固件行业现负增长 需转型应对反倾销
  • 紧固件行业火热升温中
  • 国际紧固件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必须转型升级
  • 中国紧固件实现转型突围创新自主品牌
  • 紧固件生产所用优特钢需求将持续上升
  • 产业集群效应 紧固件集团商标作用显现
  • 未来紧固件发展任重道远